董 娟
电影《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9日,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党政代表团来延安革命圣地参观访问。影片尊重史实,客观再现了总理在延安22小时的活动场景,观影者犹如穿越历史般重温了党的奋斗历程,体味了延安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奉献的热诚。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儿时教科书上纪念周总理最生动的画面。至此,周总理受人民爱戴,永驻人民心中的形象镌刻于我的脑海。我是个感性的人,观影前就做好了被“感动”的准备,可观影中依然抵不住一个个动人的瞬间和场景。飞机快要到达延安机场,总理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从座位上站起来,提前走到舱门前。当他从舱门中走出来,仰望陕北的天空,呼吸着陕北的空气,回想起陕北革命的往事时,他的脸上浮现出想往。26年的久别,此刻正站在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总理对这片热土与人民的那份深情激荡且涌动。请老朋友、老邻居们吃饭,清楚地叫上每个人的名字,但看着大家狼吞虎咽小米饭的情景,他哽咽地说不出话来。周总理忘不了陕北人民对革命的牺牲和贡献,忘不了朴实的老百姓对共产党人最诚挚的拥护。他去看望牺牲战士的母亲,帮助老姐姐穿针引线、嘘寒问暖的场景,让我看到了一位温暖的总理。面对依然穷困的陕北人民,总理难掩自己内心的愧疚,他召集当地干部了解民情,期盼更快更好地搞建设,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22小时好短,总理舍不得休息,他很快就要离开延安,当看到一群群为他送行的老百姓们,总理再次哽咽了,站在舱门前再看一眼延安,缓缓的镜头、长长的叹息,还有总理眼中抹不去的留恋。飞机起飞了,总理要求飞机在延安上空盘旋一圈,像是一次与延安土地的永久告别。观影完,我内心的那份感动依然挥之不去,于是回来继续查阅资料学习,无意间知道整个影片制作团队的幕后故事,读到周总理扮演者刘劲的成长感悟,让我有了一次对红色影片教育意义的深刻思考。
一部红色影片犹如一段中国共产党斗争史、奋斗史。每一名党员在故事情境中知晓客观历史、体味真实历史,充分理解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深刻思考自身党性与何去何从。党性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浸透在影片的镜头与细节中,尊重史实的艺术创作更值得我们坚信和感动。尤其观影后的学习更是一次延伸课堂,不仅仅停留在观影后、了解后、感动后的转身离去,而是进入到“影片与我、历史与我、人民与我”关系的深入探索。这也有如我们的党员教育和党校课堂。特别是,刘劲的成长感悟为我的知行对话架起了桥梁。他像一位潜心的研究者,用艺术展现领袖魅力、用影片诠释党史宏伟卓著。24年67次塑造周总理,次次被感动。作为特型演员,刘劲身上有担子、有责任,他都专注而精心地在塑造,这种执着促进他的进步,培养他从演员成长为导演,创作出这样一部填补历史空白的宏大影片。塑造一位伟人改变演员一生,观看一部红色影片教育无数观影人。
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走过98年艰苦历程,在无数人民的血肉之躯的坚强支持下、在千万党员不忘初心、使命坚行的守望中实现今天的辉煌。立足当前,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可丢掉初心,不能忘记人民的情怀和他们的企盼,更不可卸下历史的使命,应该坚定永远奋斗的信念、继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