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什么”成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科研人员日夜探索的问题,而这个以时间频率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所里,有一批人将卫星导航事业作为人生舞台,而其中的领军人物就是卢晓春。5月18日,本报记者有幸采访了授时中心副主任卢晓春,真诚、博学、健谈、感性是卢晓春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项目奇思妙想,她却与卫星导航结缘
回忆起当初与卫星导航结缘的经历,卢晓春眼神里充满感慨,双手合拢放在腿间,为我们细细讲述曾经的青葱岁月与经历。
200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艾国祥创新性地提出“中国区域定位系统”(简称CAPS)项目,经中科院批准列为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同时列入国家“863”计划。当时的情况下,项目类似于奇思妙想,在国家授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的卢晓春,作为核心技术人员,参与了该项目的论证和研究,从此和卫星导航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3年非典期间,卢晓春和她的同事们被困在家属楼写方案。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夜不能寐。经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苦努力,奠定了卫星导航系统新的学科方向,完成了方案论证,并签订了合同。2004年4月底,设备入场;7月,星地链路打通;年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了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办的知识创新成果展,CAPS作为重要创新成果赢得了高度评价。
2015年3月30日,首颗北斗三号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卢晓春负责卫星的中科院载荷地面运控站建设。当时,国家授时中心西安测试场区汇聚了200多人,卢晓春现场测试总指挥,具体负责星地对接任务。“在这期间,出现了卫星载荷发射的信号地面收不到的问题。从航天来讲,只能是地面等卫星,而不是卫星等地面。”经过三天奋战找到了问题所在,“这三天我处在崩溃的边缘。虽然最终问题得以解决,但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2017年,卢晓春带领团队主力承担的“转发式卫星导航试验系统”进行验收,其中她提出的CAPS载波相位定位方法是技术核心,“2005年,我提出这个方法,以期提高定位精度,遭到了很多专家质疑。”但她不为所动,带领团队励志研究探索,最终成功。最新测试结果表明,虚拟钟星载钟秒级稳定度达到1E-15,定位精度0.29米,定时精度0.34纳秒。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卫星导航领域单频实时载波相位定位能够达到的最高精度。未来,基于国际电信联盟公布的新导航频段,将开展此项技术验证与应用示范,有望成为我国也是国际上新的导航应用新模式,具有广阔前景。
★缜密谋划,实现北斗在ICG上主席“零的突破”
2008年起,卢晓春开始了北斗国际合作的工作。她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国际合作中的领军人物,是中国卫星导航系统专项管理办公室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主要负责北斗多边协调和双边兼容互操作协调任务,代表我国北斗系统在国际舞台上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印度IRNSS及日本的QZSS系统等供应商,和各国际组织等开展协调与交流,积极为中国北斗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影响力和话语权。
2015年,在我国最晚加入ICG、ICG各工作组联合主席职位尽数瓜分的被动局面下,她和同事们一起,通过与各方多轮次的协调与沟通,在当年11月份的ICG-10大会上获得了联合主席的席位,实现了北斗在ICG上主席“零的突破”。
2018年11月4日至9日,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第十三届大会在西安召开,卢晓春担任了常务副秘书长,与各方协同,圆满完成了联合国外空司交付的任务。
★教研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对同学们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带队伍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会放手让学生去做,只要定期检查就可以。现在的研究生大多有点急躁,想尽快发表一些成果,希望能够尽快被认可,这确实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我希望他们能够沉淀下来,静静思索,默默钻研,明确方向和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完成每一个项目”。
卢晓春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阅读文献、多动笔、多记录、多复习,对于新的想法及时回顾,努力对其进行提炼总结,力争“多、快、好、省”的做好科研工作。
★执拗于科研,却对女儿亏欠太多
是选择在高校轻松工作还是在中科院潜心研究苦心钻研?当这道选择题摆在眼前时,卢晓春选择了后者,选择了与繁杂的科研打一辈子交道。“不后悔,一辈子都不后悔。”
工作上,不想辜负自己,不想止步不前,她要求自己精益求精。
生活上,却又对今年小升初的女儿充满歉疚。
“这么多年来,我觉得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尤其是女儿。”“2015年3月的那段时间,我的心情是紧绷的,连续十几天没有回家,领导让我老公把女儿带到眼前时,我抱着女儿大哭。”“每见孩子一次,孩子就变大一点,个子高一点,她提到的你不认识的人、不了解的事又多了一点。”卢晓春说到这里,热泪盈眶。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她做试验、出差多,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多少次,她紧急离开睡梦中的孩子,义无反顾地踏上工作征程,那既是对工作无尽的热爱,也是对家人深深的愧疚。
科研的压力没有削减卢晓春求知的渴望。这些年,她将科研与科普相结合,时间在她身上留下的是不断增长的学识和愈发谦逊的品质:“我为不同的听众群体量身制定科普报告。面对中小学生,我喜欢讲科学家的小故事;面对社会大众,我聊科学常识;面对公务员、产业界人士以及各行业领军人士,我常讲高科技发展趋势。”诚如斯言,卢晓春以科研为圆心,以科普为半径,形成了一个不断向外扩展的同心圆。而这个圆立足于中国,放眼于世界。
(杨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