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五千多年前的良渚人如何抵御洪水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资料图片)

  7月5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好消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中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良渚古城遗址是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而外围水利系统是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对洪水风险,现代人修建了大坝、干堤,同时也用上了各种先进的智能技术。那么,早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时期,古人是如何来抵御大洪水的?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由一系列长堤和水坝组成,承载的降水量达到百年一遇。良渚人修建的复杂水利工程,可能主要用于抵御台风登陆时的特大暴雨洪水。”长期关注史前治水遗迹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刘建国说。
  良渚古城遗址紧邻浙江省北部最大的河流东苕溪,其外围的水利工程与东苕溪关系非常密切。近年来,在良渚古城遗址周边开展的古环境研究表明,距今7500~5200年期间,古城周围为富含有孔虫的潮滩相沉积环境;而在距今5200年之后,有孔虫的逐渐消失意味着陆地开始形成。
  通过对良渚古城周边的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分析,刘建国获得了良渚古城以上的东苕溪水系各支流的河网分布与流域范围情况。流域面积统计数据显示,东苕溪流域在良渚古城上游总面积约为1483平方千米,其中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控制的区域只有52平方千米。
  根据大比例尺的地形数据提取良渚古城附近局部区域的河网和流域之后,可以看到良渚古城位于其东南部的大雄山、大观山与北部大遮山支系杨氏山连线的分水岭上。“这里地势稍高,不会出现水流聚集的情况,应该是良渚人精心挑选的最佳筑城地点。”刘建国介绍,在精心选择城址的同时,良渚人在周围因势筑起堤坝,提升抵御洪水的能力。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塘山长堤、狮子山-鲤鱼山-官山-梧桐弄坝群、岗公岭-老虎岭-周家畈坝群、秋坞-石坞-蜜蜂弄坝群。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功能。塘山坝群全长约5千米,由现隆起于地表的狭长形土丘断续相连。从塘山坝群西部的坝体特征和所处地形来看,良渚人修建塘山坝群可能不仅仅是为了阻挡大遮山南坡的特大降水,同时还要将这一区域的地表水收集到狮子山-梧桐弄坝群围成的库区。
  刘建国认为,良渚外围水利工程建造时,还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的特征,将一系列的山体进行改造,填堵一些山谷的出口,使用现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最小干预原则,达到了治水功能的最大化。此外,其又与古城周边及城内水网相互连通,发挥着运输、调水、灌溉等功能,充分展示了良渚人精妙的治水智慧与强大的水利工程设计、组织、施工能力。

(唐 婷)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