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药神》将白血病直接推到公众眼前。大家觉得血液科收治的主要就是白血病患者,一片“阴霾”总是笼罩着血液科。
其实不然,所有血液相关疾病虽然都在血液科就诊,但并不是所有的血液疾病都是绝症。
30多年来,他孜孜不倦、潜心钻研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特别是骨髓活检及血液病“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的应用,成果丰硕。
他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用“无疆的大爱”护佑百姓健康。他就是陕西中医药大学血液病内科主任医师董昌虎。
★医疗教学科研成果惠及患者
董昌虎说,医疗、教学、科研其实就是一个事情,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医生。
谈到怎样融合,他举例解释,科室医生收治一个肝癌病人,病情很清楚,作为教学的查房,它的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何治疗,按照教科书的规范要求,给学生进行实践授课。
如果这个肝癌病情不清楚,那么它的发生、发展,它的规律是什么?属于科研的范畴,做手术时切下来,拿到实验室进行研究,最终通过教学、科研、医疗深度融合,攻克疾病。
那年夏天,身体一贯健康的刘先生发现自己乏力明显,且全身皮肤出现出血点和瘀斑,短短一周左右,发展到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刘先生被家人送到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内科门诊,当时四肢抽搐,双眼上翻,意识不清。
董昌虎分析病情后认为,该患者需高度警惕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此疾病病情凶险,虽然发病率为2-8/100万,但死亡率极高,若延误诊治,死亡率90%以上。最终确认刘先生患的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而疾病治疗的关键是进行血浆置换,并需10次以上置换,病情才可能控制。病情就是命令,容不得半点迟疑。而每年7至9月是血源最紧张的时间,董昌虎立即联系咸阳中心血站筹备血浆。并指示输血科全力配合。最终,经过全力抢救,患者终于战胜病魔,痊愈出院。
★完善奖励机制临床出科研
“每年的科研奖励,SCI文章,核心期刊文章,有学科经费的,医院再奖励,没有学科经费的,医院全部报销。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医生结合临床多出学术论文,国家、省部级,厅局级的立项都有奖励。”董昌虎说。
新建的3000平米科研楼,专门用于做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医院从基础设施、制度、奖励机制上都非常完善,就是鼓励更多的医生立足临床搞科研。董昌虎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不仅临床工作出色,而且科研成果也非常丰硕。
1984年毕业后的董昌虎主要从事血液病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30余年,他对血液病诊断治疗具有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和教学、科研等经验;在血液病内科临床工作中,擅长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特别是骨髓活检及血液病检查结果的应用,在所从事血液病专业领域已取得一定成就;目前承担科研项目国家级1项、省部级2项、厅局级3项、市级1项;近几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各级科学技术奖6项。
1989年开始至今,董昌虎一直在做骨髓活检课题,这对于血液病的诊断、减少误诊,以及骨髓纤维化、再障等难治的出血热,部分骨髓血液病的诊断起着决定性作用。
他没有豪言壮语,心中始终装着病人。董昌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践行着“三好一满意”的神圣诺言,依靠熟练的专业技术,高尚的医德,高度的爱岗敬业精神,受到群众的好评。
★基层群众享受城市医疗服务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董昌虎向医院建议,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并获得实施。在沣西新城大王、钓台地段医院选派业务副院长,抓好当地卫生事业发展,进行预防保健、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等,同时为所有病人建立档案,做到小病不向上转,如有治疗不了的病人,医院第一时间派救护车接送治疗。
近3年来,对口支援了7家本地区县级中医医院,与2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对口合作关系,与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了紧密型医联体(下派院长进行管理)。
董昌虎还积极组织医护人员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并在社区和村子进行健康教育,开展常规性义诊活动,为辖区老人、妇女儿童进行健康咨询和免费体检、赠送常规药品。针对老年人群,传授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和高血脂的预防知识,及时指导患者如何去治疗和用药,从根本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避免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为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董昌虎创新服务举措,周末和节假日所有临床、医技、辅助科室和相关职能部门均正常开诊上班,医护人员实行弹性工作制和轮休制,让群众在周末也能享受到和平常一样的医疗服务。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董昌虎根植血液病研究,与时俱进,精研医道,探索中西医的精髓,用精湛的医术做一方百姓的健康“守护神”。
(本报记者 刘建华 朱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