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古人怎样过七夕
  七夕成了“中国情人节”,商业意味重。古代人都是怎样过七夕的?下面就说说古人七夕趣事。
  “七月七,姑嫂把巧乞”。“乞巧”风俗古而有之。最初时,七月七之夜可以说是“女孩儿节”。在明代仇英所作《乞巧图》中,七夕之夜,美人们在庭院中摆设香案,奉上瓜果时蔬、糕点肉脯等,以此酒饼美味祭牛郎织女同时恭贺天孙过河。入夜,闺秀们相约,仰观双星,她们取出五彩丝线,对着明月穿针引线谓之“乞巧”。
  《晏子春秋·问上》中说:“古者有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生活环境不同,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便形成不同的风俗,“乞巧”的风俗也各有不同。
  古时在华北地区,七夕前市场上有巧神泥塑出售。巧神名为“摩诃罗”,人们买回去摆放在盛放瓜果贡品的香案之上,受人们供养。还有人家在香案后悬挂牛郎织女图。乞巧还有一些别的形式,比如七夕之日,用小盆盛水,姑娘们各自将针浮在水面,在月光照耀下,观看在水底的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以卜女之巧。”《宛署杂记》中提到“浮针观其影,得刀剪则喜,得砧杵则忧,谓劳苦且拙也。”女孩儿谁都不愿卜出个粗笨的椎影啊。
  《芜湖县志》中提到,古时芜湖地区七夕之夜,女孩儿们的乞巧之戏又添戏码,她们在七夕夜寻觅小蜘蛛,捉它放在锦盒中。第二天打开盒子,哪个姑娘的盒内蜘蛛有吐丝织网就预示她心灵手巧,如果盒内蜘蛛没有结网,那它的主人就是个笨丫头喽。
  用来做卜信的除了针线、蜘蛛丝这样的纤细之物,不知为何有一个笨拙之物——簸箕也入选了。在《雩都县志》中所记:“乞巧之筵,士人间有之,妇女以衣裳蒙箕向天暗祝,谓之‘箕卜’。”至于她们用衣裳盖住簸箕向老天爷祈求祷祝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想必是求灵巧福报吧。
  乞巧还衍生出一些“巧物”,比如在浙江一带七夕之时,民间有用小盆接露水的习俗。他们认为露水是织女的眼泪,把露水抹在眼睛上,以求耳聪目明、心灵手巧,这就是“巧露”。在《安庆府志》中,七夕女子夜候彩云,如果有幸看到五彩云朵,则互相庆贺,谓之“望巧云”。《广昌县志》有记载说:“拜月,以诸果置糖蜜水中,露宿,天明饮之,谓之‘巧水’。”
  牛郎织女久在天庭,夜夜被世人仰望,人们便赋予他们更大的神性,认为向他们求助可得到帮助。在古时京津地区,七夕前就为牵牛星制作一种名为“五星盆”的供品,五星盆其实就是种植了小麦的小瓦器,大约是祈望牵牛星护佑庄稼丰收吧。(据《析津志》)
  有农谚:“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只半收。”相传在桐城县,人们还根据七夕那天夜里是不是能看到天河,以此来预判谷价贵贱。
  古时庐陵县的人们则认为牛郎织女会治病,他们在七夕之日,登上天华山拜祷,祈求祛除百病。人们认定织女的容貌娇美,为天庭织云纺雾审美一定不会差,在古时,七夕夜人们设糕米果祀牛郎织女,如果家中有小儿女体弱多病者,家人必令礼拜,祈双星福佑,以求子女容貌端庄,身强体健。古人的七夕过的多么有趣,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为后人留下更多宝贵文化资料,是功在千秋的好事。

(王 颖)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