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是企业之困的破解密码。近年来,陕煤集团牢固树立科技发展理念,努力走出了一条传统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路。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作为陕煤集团新旧动能转换的平台,如何为高质量发展发力赋能呢?
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 基于“能够更直接地洞察产业技术需求,更快捷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建设初衷,2011年5月,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宣告成立。
作为企业科研机构,陕煤技术研究院有着产业基础的先天优势,这点与专业科研机构侧重于前端创新研究不同。因此,从诞生之日起,该研究院就以产业应用和市场创效为目标,侧重于后端应用创新,明确提出“走特色鲜明的科技产业化与产业科技化融合发展之路”。
围绕这一目标,8年来,研究院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可以创造巨额价值,能够支撑全集团产业链科技化、集约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产业来用心经营。
在管理模式上,研究院率先尝试革新“计划管理”,积极推行“科技资源有偿配置、科研成果有偿使用、创新价值市场量化、创新收益共享激励”的市场化运作思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创效与激励为导向的科技管理机制,全面整合科技资源,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例如,建立“以责任目标为导向、以业绩贡献为依据、以效率激励为杠杆”的考评激励机制和科研项目单项成本核算系统,不仅规范科研项目管理、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也为建设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激发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研究院遵循“坚持科技研发、市场开拓、生产经营、资本运作的路线图”,耐心培育、厚积薄发,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记者翻阅研究院的技术创新目录,一批科技创新成果“闪亮”跃出。
据统计,近年来,自主研发成果的中试生产线已建15条,完成调试转入生产2条,其中精细化学品苯甲醚各项技术指标世界领先,已经对外销售200余吨,预计2020年底5000吨/年示范生产线建成投产;
纳米流体能量吸收材料全球市场容量1000亿元以上,目前运用这一新材料开发的“NFP纳米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已在汉中完成了道路示范应用工程建设;
超级活性炭、石墨烯、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等一批中试项目即将调试完成;
煤制芳烃和烯烃项目等一批指标领先、前景良好的实验室小试成果,正在抓紧中试立项、建设试验生产线;
煤炭方向开发成功的N00和110工法,智能化无人开采成套技术、安全绿色开采等系列技术成果,也已经批量化大规模应用于产业;
……
一个个耀眼的科技成果,已证实研究院在加速集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拓展新的领域,不断打开发展新空间。
8年投入300多亿元科研经费 研究院在以自主创新研发为牵引的基础上,也在借力发展中找到契合点,充分依托社会科技资源,实现了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并行发展。
据介绍,研究院在科研项目的前端论证和优选阶段,按照“价值引领、创新为基、掌控核心、开放配套”的实施原则,立项必须具备的条件:革命性技术思路,知识产权无污染,预期产业化后投资收益率30%以上,技术具有升级延伸和拓展空间。这也正是科研项目在高风险、高投入的同时,也能实现高回报、高收益的重要原因。
截止目前,陕煤集团共投入科研资金300多亿元,开展重点科研项目200多项,引进院士6人、千人计划3人、硕博士专业研发人员近300人,获准并主导建设了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中心)、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极大地促进了陕煤集团科研实力整体跃升,行业创新影响力显著增强。
在全国布局四大研究院协同平台 据陕煤集团董事长杨照乾介绍,到“十三五”末,陕煤将打造成煤炭开采的引领者和加工转化、物流贸易、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集成者和价值链创造者;到“十四五”末,实现营业收入和A股市值“两个五千亿”,把陕煤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商,新材料和高端制造服务商,实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
瞄准这一目标,放眼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陕煤加快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做强做优研究院的基础上,按照“国有体制、市场机制、世界水平”原则,陕煤集团正在上海、深圳、雄安组建三个研究院。其中,上海和深圳研究院今年完成组建,雄安研究院明年完成,届时将形成东西南北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新格局。
“未来,企业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登高望远,研究院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杨照乾指出。
我们相信陕煤集团高质量发展必然会全面提速,为未来更大发展抢抓机遇、创造条件,为科技强企、科技强省的伟大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文/何勤 汪琳 本报记者 周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