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做事是我的责任

——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刘志镜教授

陕西科技报
  记者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见到了刘志镜教授。他已经60多岁了,穿件运动T恤,除了儒雅的学者气质外,还有一些体育教练的风度。
  “为国家做事是我的责任,能够做好是我的骄傲。”他的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记者……
  ◆开发高速数据平台成功用于卫星发射
  2009年至今十年来,刘志镜教授和他的团队一直为XX卫星发射中心开发相关软件,涉及基地五大平台,承接基地建设项目18项。
  刘志镜团队最初只承担了XX卫星发射中心高速数据处理平台项目的一小部分工作,只是个“配角”。由于前面两家单位在设计方案上分歧太大,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卫星发射中心领导毅然决定改由刘志镜教授团队来担任“主角”,仅用三天就签了合同。
  签合同时,刘志镜教授就给基地领导下了军令状:“一个月内替换存有缺陷的某系统,三个月后新系统准时交付使用。”
  就这样,刘志镜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了艰辛的封闭式研发,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其他单位原定一年的工作量。
  从开始那天,整个团队就整天待在卫星发射中心封闭开发。每天早上从8点开始,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半,工作时间长达15个小时。两个多月时间里,大家都放弃了周末休息,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而刘志镜还要兼顾教学和其他管理工作。每周二赶回学校,周三上课,周四处理学院工作,周五再赶回基地,接着投入研发,周而复始。
  由于当时基地条件有限,每周只能洗一次澡,加上水土不服,团队有人出现过敏症状,浑身红肿,但为了保证开发进度,他们仍然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坚持工作。
  由于特殊原因,在基地上网查资料很不方便。在得到对方许可后,刘志镜团队在非涉密场地自己出资建立了3G上网环境查找技术资料,保证了项目的开发进度。
  努力没有白费,新系统按期交付,得到了基地领导的高度肯定。
  为了保证平台开发结束后能正常运转,卫星发射中心只要一个求助电话,刘志镜团队就会在最短的时间赶到。西安距发射中心上千公里,有一次下大雨,刘志镜从西安赶赴基地,早上8点出发,晚上10点才到,走了整整一天。
  刘志镜教授说:“我做事、跟人合作有个原则,不是合同上写了我们就干,没写的就不干,而是只要能更好地完成项目,我们都做。”
  平台的成功运用,使卫星发射的准备期从原来的20天缩短到13天,发射数据处理与报告速度也由过去的2个小时减少至1个小时。
  这是我国首次将数字地球技术引入航天发射与测控领域,带动和牵引我国航天发射与测控信息一体化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个别专项技术达到了国际同行领先水平。中央电视台、中国政府网等媒体对此均进行了报道。
  ◆用现代科技帮助农民脱贫
  “农掌门”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陕西康田慧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量身定做的面向现代农业的新型服务平台。
  2015年6月,蒲城县科技局副局长领着农民代崇化等人找到刘志镜,要求帮助其开发一个农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刘教授有过在蒲城农村下乡三年的经历,深知农民的疾苦,愿意只用8万元低价帮助他们建立这个服务平台,仅用5个月时间就开发出了“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支撑平台——农掌门。”
  2015年11月15日,“农掌门”成果正式推广发布会在中国(杨凌)第22届农高会政务大厦报告厅举行。发布会由国家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陕西省知识产权局、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主办,30多家媒体到会,农林卫视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农掌门”在测试阶段就已经应用到我国的陕西、云南、山东、宁夏、甘肃、东北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缅甸、老挝等从事西甜瓜生产的农民朋友中,深得他们的喜爱。
  “农掌门”后续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了电商平台。刘志镜帮助代崇化完成商业计划书,成立了陕西康田慧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完善了信息技术团队、农业专家团队和销售服务团队,全面解决了困扰西甜瓜种植户的三个根本问题,即“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
  2017年该公司在全国扶持农户,西甜瓜种植面积已达35万亩,2016-2017年,公司获得产值6.7亿元,在全国建立了26个实验基地,已经帮助1100户贫困农民脱了贫。
  2018年7月3日,“农掌门”受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邀请,参加了“创业英雄汇”节目录制,并一举成功获得社会融资1000万元人民币。在这些成绩面前,刘志镜和他的团队始终是“幕后英雄”。
  ◆为国家做事是我的责任
  2009年至2012年,刘志镜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社区电子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725万元,国家投资近3000万元,是一个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涉及6省市25家单位。在刘志镜教授的主持下按时完成了项目规定的任务,并且应用城市从规定的6省市拓展到16个城市,企业产值达300亿人民币,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刘志镜1982年毕业并留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36年来战斗在我国科技教育战线上。他养成了每天早上4点多钟起床的习惯,每天平均工作10个多小时。他一生不求名利,但他确实为国家安全、社会发展、农民致富和百姓的生活便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报记者 王谦 实习生 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