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的唾液腺是控制疟疾传播的关键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最新研究揭示,蚊子的唾液腺是传播疟疾的最关键环节之一。蚊子在咬人的时候,体内的疟原虫(引起疟疾的微生物)会进入人体。但是在此之前,疟原虫的孢子必须先穿过蚊子唾液腺。
研究者通过解剖发现,寄生虫虽然可以轻易进入唾液腺,但大多数寄生虫停留在了唾液腺导管周围的一层坚固纤维壁上,没能进入人体中。研究者认为,如果我们能想办法让这层纤维壁进一步加强,或许就可以有效阻止疾病的传播。
中国学者实现20量子比特纠缠
量子信息技术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技术之一,而量子计算机则是其中的压轴戏。对量子计算机而言,“纠缠态量子比特数”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基于纠缠态量子(薛定谔的猫态)的独特特性,量子计算机可同时执行的计算次数为2的n次方次(n为量子比特数),远大于传统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近日,浙江大学等单位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专家认为,这一技术标志着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走到世界前列。
暗物质可能形成于宇宙大爆炸之前
暗物质是现代物理学最难以捉摸的谜团之一。这种神秘物质理论上是存在的,并且很可能占据了宇宙全部质量的80%。尽管如此,从来没有人找到过暗物质,这是为什么呢?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称:我们之所以找不到暗物质,原因可能是暗物质在大爆炸之前就形成了。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暗物质是大爆炸中的剩余物质。而这次的研究提出,在大爆炸之前被称为“宇宙膨胀”的时代,暗物质很可能就已经诞生。因为理论基础不对,所以之前的搜索活动都没能找到暗物质的踪迹。
用电流给耳朵“挠痒痒”可减缓衰老?
人上了年纪,容易遭受慢性病侵蚀,遇到睡眠质量不佳等问题。对此,英国利兹大学提出了一个延缓衰老的方法,听着很有趣:用微弱的电流给耳朵“挠痒痒”。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给耳朵施加无痛的微弱电流,就可以刺激迷走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平衡,从而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他们招募了29名老年志愿者进行为期两周的试验。结果显示,经治疗之后,志愿者的自主神经系统重新达到平衡。部分志愿者表示,在治疗期间他们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都有提升。
生命起源配方新解:氰化氢+水?
了解生命起源,首先就要知道地球生命不可或缺的东西——氨基酸是怎么来的。1953年,米勒和尤里模拟地球早期环境,在试管中用水、甲烷等气体通过电火花合成了氨基酸等生物分子,并提出了地球早期大气在闪电作用下产生氨基酸的假说。然而科学家们认为,米勒和尤里的理论存在疑点。
近日,印度化学家KumarVanka团队有了新的假说。他们在纳米反应器中用氰化氢和水合成氨基酸的前体分子。不仅如此,其化学反应在早期地球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中都十分可行。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为生物大分子的起源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