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扔掉“黑泥碗” 吃上“生态饭”
——商州区信用联社帮扶金陵寺镇西窑村脱贫侧记
  九月的熊耳山,天蓝如洗,绿意正浓。西窑村四组贫困户王山峰的农家小院被包围在果树林中,房侧的圈舍里,膘肥体壮的肉猪正在撒欢追逐。“过去靠煤资源烧制陶瓷和打造农具补贴家用,现在信用社帮扶后,发放贴息贷款,转型养猪走上致富路。”王山峰开门见山,道出了“窑匠”“铁匠”失业当饲养员的故事。
  西窑村位于商州区金陵寺镇熊耳山之巅。村庄山高水远,田薄路险,群众靠天吃饭由来已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上发现煤矿和黏土,村民盛行务工和烧制陶器。几十年以后,资源近乎枯竭,群众始终想不出致富良方。
  精准扶贫以来,商州区信用合作联社在充分调研西窑村贫困实际后,精确找准由煤炭和烧制陶器转型生态产业突破口,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引导村民发展绿色产业脱贫致富。四年来,全村贫困发生率降为0.09%,2018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党建领航,找准摆脱贫困突破口
  西窑村距商州城区20多公里,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险象环生。站在村子高处俯视,蜿蜒盘旋的水泥路,犹如一条巨龙静卧在绿植中。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过去群众下地干活捎两个桶,收工在沟底挑一担水,到家只剩两半桶。”村委会主任王引卓坦言西窑村的困境。
  基础条件差,是致贫的主要原因。全村9个村民小组,543户1443人,仅建档立卡贫困户121户434人。“村里坡陡地贫,广种薄收,人均1.3亩土地,刨挖一年收入不足千元!”村民们感叹生活在这里的疾苦。
  “既要解决群众生产问题,又要打开群众增收大门,同时要兼顾生态文明理念。”商州联社理事长施昌海对帮扶西窑村定下基调。
  污染企业和作坊关闭停产,解决群众增收的根本问题是在思想上统一,在行动上保持一致,必须加强党组织建设,以党建领航促动脱贫攻坚。
  为此,联社党委牢固树立“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研究部署脱贫任务,压实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包扶责任,选派22名部门经理驻村结对帮扶。理事长施昌海主动联系上级部门参与西窑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扶志、扶智、扶技、扶德精神文化脱贫活动,旗帜鲜明地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群众咋致富,还得看干部。在西窑村,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已初现成效。党建促脱贫的模式,在穷乡僻壤打开了脱贫的突破口。
  村支部书记赵侃杰带头成立了金旺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社员)18户。他摸索出养殖经验后,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带动全村8户群众养猪,每户年养猪超过100头。
  “党员要走在前列,我不冒风险,群众就不敢试水。”赵侃杰告诉记者,他建的养殖场年存栏生猪600余头,解决3户贫困户长期务工,人均每月2500元工资,贫困户年务工收入达30000元。
  ◆资金保障,金融扶持四两拨千斤
  在偏远落后的山区,致贫原因除了因病、因学、失能外,缺乏资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党的政策确实好,为贫困群众创造了很多脱贫致富机会,但发展产业的成本从何而来?一些想创业的群众因此而受肘,叹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何打破制约群众脱贫的瓶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商州联社积极发挥金融扶贫优势,加大贴息放款力度,扶持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驻村第一书记张杰说:“输血的目的是增强造血功能。”
  据了解,商州联社包扶西窑村以来,共为96户贫困户投放扶贫贴息贷款530万元,分别用于贫困户光伏认领、养殖、林果、中药材种植等增收产业中,极大限度地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难题。
  为了支持西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核桃种植合作社,商州联社驻村工作队动员村互助资金协会,为17户贫困户发放贴息贷款23.8万元,互助资金协会放款率达到78.29%。村主任王引卓深切感受到帮扶单位的扶贫力量:“原来群众没有钱也贷不到款,形成贫困恶性循环。现在只要干正经事情,信用社上门投放,还能享受政府贴息。”
  贫困户孙君良看着别人养猪赚钱,自己却没有启动资金,干着急没有办法。驻村干部摸准情况后,为其投放小额贴息贷款,帮助他建起养猪场,以自繁自养滚雪球的方式扩大规模,依靠养猪走上致富路。
  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日益显现,群众自我造血的功能得到全面加强。八组41岁贫困户任东升全家四口人,家中唯一青壮劳动力因早期打工时伤了腰,常年留守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驻村干部想方设法帮助他发展增收产业。目前,任东升种植连翘3亩,油用牡丹2亩,去年收入15700元。他的示范作用产生了积极效应,影响带动全村新建连翘基地1000余亩,油用牡丹200余亩。
  ◆生态兴村,绿水青山实现脱贫梦
  西窑村有烧制陶器的传统,村民们在山上挖取黏土烧制瓷瓮、瓷盆、瓷罐,大件套着小件,背着到临乡兑换粮食。而烧制土窑的燃料,依赖于村上两个煤矿。
  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和2016年,县办煤矿和村办煤矿相继被关停,村民依靠务工和掠夺资源的收入归零。
  贫怎么脱?民怎么富?路怎么走?
  包扶单位面临着脱贫攻坚的政治考题。
  商州联社从生态远景着眼,以信贷扶持作为突破口,积极培育长、中、短期产业,努力打造生态产业村,助力贫困群众从绿水青山中实现脱贫梦。
  几年来,依据“八个一批”扶持政策,商州联社精准制定了西窑村产业帮扶台账和年度工作计划,调集精兵强将驻村帮扶,紧锣密鼓地推进实施。通过产业转型,目前西窑村养猪80户,年出栏1600余头,其中贫困户养猪存栏500头,出栏220头;养牛20头,养羊30只,养鸡300只;良种核桃建园100亩,种植二花200亩;新建连翘基地1000亩,油用牡丹200亩。今年,全村贫困户种植菊芋114户269.6亩,非贫困户种植菊芋45亩,预计贫困户户均可增收2000元到8000元。
  “过去村民依靠挖煤务工和烧制陶器过日子,端的是‘黑泥碗’,现在发展绿色产业,群众吃上了‘生态饭’。”赵侃杰亲历产业转型带来的可喜变化。
  随着生态经济的快速崛起,昔日熊耳山上的西窑村蜕变成了“花果山”,核桃、樱桃、中药材等成了村里的“铁杆庄稼”。村支书赵侃杰还带头成立合作社,把养殖与种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流转撂荒土地200亩,立体栽植大红樱桃和金银花,利用养殖场的有机肥还田果树园,既减少了污染,提高了肥力,又达到绿色产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采访发现,如今的西窑村呈现一幅山青水美景象:白墙碧瓦依山而建,阳光照射熠熠生辉;水泥路面宽阔平整,顺势而弯通组连户;养殖圈舍随处可见,产业大棚鳞次栉比;坡田种药三季有花,山体披绿果压枝头……
  数据显示,2018年西窑村人均收入达到106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

(本报记者 张宏)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