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的400多个扶贫大棚里,一朵朵香菇正在盛开。这是庙湾改良技术、发展扶贫产业的缩影。据介绍,反季节出菇,与香菇传统产区“错峰生产”会有更高的经济收益。
产业和环境适应技术与生产匹配。为了更好地打赢脱贫攻坚战,耀州区选派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副区长巨源远下沉到庙湾镇,加强乡镇力量。2018年,庙湾镇党委多次组织到省内外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决定根据镇实际,通过技术改良发展香菇扶贫产业,建设“香菇小镇”。在争取市区科协支持的同时,安排乡土能人与科研院所专家对接,开展高效制菌棒、定向出菇、空气能烘干等实验。如今庙湾制作的菌棒成活率达到99%、能源消耗降低75%、单产提高10%,生产工艺得到改良,竞争力大幅增强。
形成实战培训模式,增强群众脱贫能力。为了让庙湾群众更快接受新技术,镇党委决定将扶贫扶志扶智与贫困户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提升结合起来,成立食用菌专业技术协会,建设科普示范基地,邀请专家将课堂开到大棚里,组织党员骨干和技术员认领“徒弟”,手把手指导贫困群众。
一年以来,在实战环境中培训贫困户300多人,实践形成“三个三”培训模式,涌现出许建华、柯善学等一批脱贫典型。
产业链两端延伸副产品形成闭环。2018年“香菇小镇”建成标准化示范大棚323个,在高校专家助力下生产出“高铁、高钾、多硒、多蛋白”的优质香菇达100万棒200万斤,畅销市场。香菇成为庙湾最重要的扶贫产业,带动510户贫困户分红增收1000元以上,81户贫困户务工增收5000至10000元。实现规模化种植香菇的目标后,又尝试用香菇柄加工酱料、小香菇加工脆片。试生产的香菇酱已成为颇受欢迎的扶贫产品。
另一方面,专家指导香菇菌棒制造有机肥获得成功,数量庞大的旧菌棒成了贫困群众增收的新来源。“苹果树枝制作菌棒、废旧菌棒生产肥料、有机肥料滋养果园”的扶贫产业绿色发展模式形成,保护了全市的饮用水源和栖息在这里的朱鹮。
(卫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