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技史

长城站、中山站

陕西科技报
  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事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由长城站、中山站和雪龙船组成的“两站一船”的硬件体系。其中,两站是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良好基地,也是中国对外开展研究合作与开放的窗口。
  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10日,是中国在南极成功建成的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以中国万里长城命名。位于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南部。长城站自建成以来,经过逐年的扩建和修缮,已经初具规模,生活设施相当完善,同时也是一座微型的科学城。其42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中有各种建筑25座,包括了主楼、宿舍栋、发电栋、科研栋、文体医疗栋、气象栋、油库、污水处理站、仓库、直升机停机坪等。其科学实验室中配备有供科学研究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站上的科学考察主要是海洋生物、地质、高空物理、地磁、气象、GPS联测等。它每年可接纳越冬考察人员40名,度夏考察人员80名。
  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位于东南极大陆拉兹曼丘陵地区。站区平均海拔11米。中山站上的建筑物有办公栋、宿舍栋、气象栋、科研栋、文体栋及发电栋、车库、油罐等15座,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除先进的通信设备、舒适的生活条件外,还拥有较为完备的科学实验室。其科研栋有高层物理观测室、GPS观测室、地磁室、固体潮观测室、天文臭氧观测室等。作为内陆考察的基地,为了深入内陆考察,中山站还配备了大型240雪上车、大型170雪上车以及供站上使用的小型雪上车等运输工具。中山站进行的全年常规观测项目有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固体潮、臭氧和GPS联测等。夏季还进行生物、地质、冰川和人体医学等观测。中山站夏季可接纳考察人员50-60名,冬季可接纳越冬人员20-2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