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可是乡亲们的土专家,每年到了核桃、苹果修剪的时候,大家都会给我打电话,让我去帮助修剪”,说起脱贫致富门路,子洲县李孝河便民服务中心沙坪村村民刘丁富滔滔不绝。
刘丁富现年59岁,在纳入贫困户前,家里子女都在上学,其父又患病卧床不起,为了照顾孩子和生病的父亲,他每年仅靠几亩庄稼地维持生计。
“2016年我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就在这一年开始,我的生活逐渐开始发生转变。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接踵而至:每年享受3000至5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几年来共新栽植核桃30亩,苹果2亩,养驴两头;接受大学助学金2500,孩子上大学有了保障;后来成为集体“三变”股金分红对象,领到了收益分红800元……”刘丁富继续道:“政府的帮扶干部隔三差五的到家里来,不仅给我带来最新的政策,还鼓励我到外面去参加培训学习。”
为了让刘丁富能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便民服务中心组建了一支产业服务队,服务于全便民服务中心的苹果、核桃产业的发展,给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把像刘丁富这样有文化,懂技术,善于钻研的人全部吸引进来,雇佣他们来修剪树苗,并负责传经送宝。
通过政府扶持和个人的积极努力,2018年,刘丁富荣获“乡道德模范”,2019年“乡产业能手”,通过自己的努力,甩掉了“贫困帽”。刘丁富说:“天道酬勤,只要肯干实干,生活会越来越好。”
(叶春瑞 张行 本报记者 曹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