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的新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近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9月21日上午于西安,在第二届中国认知计算机与混合智能学术大会会期,举行了新书发布会。这本厚重呈现郑南宁院士30余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探索成果、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实践中深刻思考的教科书式“指南”,必将在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人才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郑南宁院士介绍,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我国在人工智能部分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基础理论、原创算法、高端芯片和生态系统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的信息产业基础还存在一些短板,研发投入与市场构成的创新生态要素也不完备;另一方面中国高校在这些学科领域人才培养导向性不强、学科缺乏深度融合、缺乏科教结合育人的机制,人才已成为制约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瓶颈。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知识体系与课程内容、人才培养方式与模式也应与时俱进,人工智能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中国不仅需要培养出高层次、乃至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人才,也需要培养出推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能工巧匠’。”郑院士说。
他介绍,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兴的技术科学,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的特征,以及渗透力和支撑性强等特点,涉及到信息科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神经科学、数学、心理学、人文社科与哲学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专业建设目标是培养扎实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应用工程与技术,熟悉人工智能相关交叉学科知识,具备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产业视角与国际视野,未来能在我国人工智能学科与产业技术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潜力成长为一流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
从2017年开始,他们经过深入研讨和推敲,借鉴国际一流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最新知识体系和培养理念,最终形成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人工智能核心、数学与统计、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认知与神经科学、先进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与社会、人工智能工具与平台等八大课程群计37门课程。在实践方面,还专门设置了“专业综合性实验”课程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培养达到“脑”与“手”相结合的目标。
据了解,早在1986年西安交大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人工智能领域第一个专职科研机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郑院士担任所长,开始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生的培养。研究所成立33年来,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的发展曾经历过寒冬,但他们始终坚持,特别在计算机视觉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培养了以旷视首席科学家孙剑为代表的一批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领军人才,成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高度复杂、强渗透性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具有高度挑战。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创造为源,为学生内心点燃一把火,打开一扇门,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人工智能奥秘。”郑南宁院士说,“希望通过此书能共同完善人工智能本科教育的知识体系。”
(本报记者 周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