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在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方面的总体要求中,乡风文明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省为贯彻实施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系列重要指示,夯实我省乡村振兴取得的成绩,特组织此次调研。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先后调研了杨凌、宝鸡、汉中、安康等市乡风文明建设情况,从经济、组织、人才、建设动力、文化设施、道德法律六个方面总结了各乡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宝贵经验。
一、现状概述
乡风文明建设积极性强。在政策施压、干部负责、村民配合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村规民约普遍编制并在乡村主干道展示。县、村级干部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积极组织文化活动,汉中市城固县定期举办“魅力桔乡·幸福城固”文艺晚会、群众纳凉晚会等文化活动,创作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基础设施普遍建成。各乡村积极依托本村历史文化传统,打造村史馆、家风馆、道德讲堂等文化基础设施,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升村民文化知识,各村普遍建设了村图书馆,馆内书籍大多包括科普类、儿童类、人物传记类图书,免费向村民开放。
乡贤评选、登记工作基本完成。调研的几个乡村都已经完成乡贤登记工作,一些县、村制定了明确的乡贤评选标准,并为乡贤提供专门的场所。
二、问题概述
乡村建设特色不明显。很多乡村在规划建设时未能很好地结合自身特色,村容村貌过于单调。一些乡村的村史馆、家风馆仅仅只是张贴一些照片、摆放一些老物件,缺少对乡村历史和特色文化的挖掘,形式单一。
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虽然很多乡村建设了村史馆、村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宣传,村民很少使用这些文化设施,图书馆里的书籍很少被村民借阅。
乡村能人资源利用效果不佳。一些乡村仅仅完成了乡贤评选工作,没有发挥乡贤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有的乡村甚至没有专门的乡贤工作室。
三、经验概述
1.壮大集体经济,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统筹规划,设计先行。立足宝鸡市发展规划,结合各乡村特色,打造乡村品牌。宝鸡市玉池村立足知青文化,打造知青小镇,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以知青文化吸引具有知青情怀的老一辈人,利用他们的才识和资源建设玉池。
盘活资产资源,吸纳社会资源。全面清查乡村资产资源,整合乡村优势资源,盘活乡村资产资源,大力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乡村特色产品为主的绿色、生态、循环产业,着力打造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农民增收“互为一体、融合共赢”的发展之路。汉中市莲花池村在发展本村集体经济过程中,依靠本村地域优势和莲花文化,充分挖掘莲花产业经济,同时借助乡村能人资源为本村引入其他产业,带动本村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整顿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
2.强化村级管理,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提升村干部思想水平,调动乡风文明建设积极性。村干部作为乡村的直接管理者和组织者,他们的思想水平对乡风文明建设起到引领作用。在调研走访的几个乡村中,这些乡村之所以能够建设良好的乡风文明,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村干部意识到建设乡风文明的巨大意义。
3.完善文化设施管理制度,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文化设施保障。
坚持标准,立足本村,打造“两馆一街”。按照“有固定场所、有专人管理、有制度机制、有氛围营造、有效果展示,统一标识牌、统一背景板、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宣讲台、统一调配使用”标准,结合传统文化和本村特色,精心打造“两馆一街”(即村史馆、图书馆、乡风文明一条街)。创新基础设施利用方式,避免“空壳子”。在此次调研中,几乎每一个乡村都建设了村史馆、家风馆、图书馆、文明一条街,但是很多乡村未能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村干部应当安排专人负责管理文化设施,并制定明确的制度,村史馆、家风馆等每天向村民免费开放,图书馆免费向村民提供书籍,并根据村民需求定期更新书籍。对经常去村史馆、图书馆的村民给予必要奖励,同时县、乡镇级政府应将这类工作纳入村干部工作绩效中。
4.制定乡贤机制,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严格标准程序,深挖掘、树典型。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结合新时代道德要求,制定乡贤评选标准并予以公示,严格审查乡贤资格,在资格认证书上明确乡贤责任与权利,将乡贤资源融入到乡村建设中。汉中市城固县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有德望、有品格、有端行、有学识、有善举、有热情”“六有”乡贤标准,制定“一推荐、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七个程序,选出一批群众认可、身有所长的能人典范。评选过程中,倾听群众心声,形成“群众评、评群众”的评选模式,确保评选出的乡贤可亲、可敬、可学、可用。
凝聚乡贤文化,整合乡贤资源。大力宣传优秀乡贤先进事迹,按照“一幅照片亮明身份、一张榜单展示形象、一套班子规范运行、一本书籍荟萃故事、一句承诺表明心声、一块牌匾彰显荣誉”的“六个一”形式,结合乡风文明一条街、乡贤榜、乡贤馆等载体,广泛开展“乡贤进讲堂”“乡贤送家训”等活动。赋予乡贤参与乡村决策权,建立党委政府与乡贤之间的沟通机制,充分发挥乡贤桥梁纽带作用,调动乡贤参与村级治理的积极性。
5.发挥村规民约作用,为乡风文明建设道德法律保障。
汇乡贤之力,立文明新风。利用乡贤在村民心中的威望,组织乡贤建立“宣讲团”,深入道德讲堂、农村院坝、田间地头,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身边先进典型事例等,引导村民争当文明户、好公婆、好儿媳,争做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凝聚向善向上的道德力量。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创新传播机制。
6.建立激励机制,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动力保障。
建立系统的奖励机制,全方位提升乡风文明。用荣誉汇聚优质力量,以本村村规民约为基础,将爱党爱国、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兴业致富、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环保卫生、勤俭节约、移风易俗、文明礼貌等十项内容作为一级指标,依次建立多级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户进行打分,选出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诚信农户、好公婆、好儿媳等先进典型。
(省农业农村厅 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