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复旦大学“似是而非”课带你远离伪科学
  “学过物理都知道,水不是铁磁性物质,无法被磁化……”在复旦大学最近一次“似是而非”课上,该校物理系教授盛卫东以“磁化水”“量子波动速读”等举例,揭露当下“时髦”的科学骗局,引来听者阵阵笑声。
  今秋新学期,“似是而非”课第一次出现在复旦大学课表上。这门由该校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楼红卫组织开设、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大儒命名的课程,集结了文、社、理、工、医不同学科12位教授,准备了17个专题,包括“人体健康、免疫、疫苗中的伪科学”“基因能够算命吗”“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等等。
  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为教学目的,本学期开设其中的14讲。
  每到周二晚上六点半,复旦大学第三教学楼3409教室都一座难求,不少学生只能沿墙站着,或趴在窗外。这门课一开就“火”了,258人的课程容量,选课人数超过一千。
  楼红卫表示,如今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似是而非的“科学论断”层出不穷,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面对一些常识性问题时,有时也会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开设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为了驳斥一个伪科学,讲一个知识点,而是教授一种更科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生活中运用。”
  “不学逻辑就不懂逻辑吗?不是的。”作为授课人之一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郝兆宽也表示,希望青年学生能通过这门课进一步树立科学精神,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
  谈起开课的初衷,楼红卫说,是此前几位老师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介绍美国的大学开设课程的文章,进一步了解发现,那门课与大家酝酿已久的想法不谋而合。但与“美国版”课程由生物系和信息学院两位老师讲授不同,“似是而非”课集结了更多学科力量,以帮助学生纠正涉及不同学科的偏见,带去更多思维滋养。
  “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非此即彼,不应该盲目把现象或片面的知识上升到普遍真理,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寻找答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本科生杨轶聪在听课后说。
  不少学生表示,一些问题老师并没有在课上给出明确答案,却启发了自己的深入思考,看到了自己对待科学问题时的不严谨。
  据悉,“似是而非”课将通过撰写小论文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这门课的作业,可能会让不少本科生写出人生第一篇论文,体会做科研、做学问的意义。”楼红卫说。
  “光看名字就很吸引人”“希望能有网课”“全网跪求资源!”……互联网上,“似是而非”课也已“圈粉”无数。有学者指出,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年人并不缺乏获取知识类信息的渠道,但也比过去更加需要基础理论及科学思辨来支撑起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似是而非”等类似课程,呼应了不少青年人的“思辨饥饿”,是一次有益的教学变革探索。

(许东远 吴振东)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