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些年的复旦网红老师陈果、考研名嘴张雪峰,到韩晓和邓弋威,大量个性教师频频露面于各式互联网平台上,“网红老师”这个群体,显得越来越多元化。同时,对于这个群体,舆论也并非没有争议和质疑。那么,我们要不要网红教师?
真才实学加持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青年教师邓弋威,在网络上玩得热火朝天,完全没有一丁点人们印象里大学教授会显得一本正经甚至略显刻板的模样——而且“皮”的外表下,更有着干货加持。
邓弋威擅长用实际案例来
分析理论,“其实我一直坚持认为,书本上有的,网上随便能找到的,自己很轻松能看懂的,不用我去教。”
互联网手段和学术结合
很多学生觉得,个性化教学上网的方式,可以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老师分享的一些趣事,会比较容易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很多学生从不会主动去和老师聊天到可以跟老师畅聊自己的一些想法,“对我们来说非常有帮助。”
“两手都硬”才能消除顾虑
虽然受到了不少师生、家长的欢迎、认可,但在教育这个相对特殊的行业,一些老一辈学者,其实对“网红老师”群体的发展,还是持有保留态度。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张汝伦表示:“对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出有分量、有水平的研究。但如今不少青年老师忙着在各种公众媒体或互联网平台上露脸,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希望找到一条获得外界认可的捷径。”
所以,在绝大多数教育专家眼中,互联网社交媒体的运用和严谨的学术研究,在当下的时代应当“两手都硬”。
(张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