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专门有一种影视剧,名曰“chicks”,翻成中文大概就是“小妞儿片”,无论哪个版本的《霹雳娇娃》《海滩救护队》都是标标准准的小妞儿影视剧。
对于这类作品,正确的打开方式或许应该参考《老友记》里的乔伊和钱德勒:他们讨论《海滩救护队》的重点永远只有一个——慢跑长镜头。是的,纯爷们哪有空关心剧情。
自然,如此贩卖春光物化女性在如今这个时代是绝对“政治不正确”的,补救的方法不外乎两个:一是再配上一众肌肉阳光男;二是喊喊女权主义口号。
新版《霹雳娇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然成为炙手可热的可炒作题材。
新版《霹雳娇娃》由女演员出身的伊丽莎白班克斯编剧、执导并主演,在三位女主演的选择上,策略与老版完全不同,更有一种现代意识,而不是传统意义的甜美、艳丽。从女性形象上,就试图营造出一种“女人我最大”的质感,压迫观众认可。
伊丽莎白班克斯似乎也没有找准这个A级商业制作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风格。小聪明有很多,开头色诱的飞天瑜伽捆住敌人,到结尾大战放在时尚派对上,力求通过对前作电影、电视剧的致敬,确立新版本的位置,不是翻拍,而是一种延续,并彰显出创造一个“天使宇宙”的野心。
开场就是一通尬聊,围绕着拜金、交易、男女之间的选择与被选择,以此点出本作主题——女权至上——姐姐妹妹们在新千年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妹子们都好赞,功夫棒,打起架来漂漂亮亮,逃起命来也潇潇洒洒……这种开篇就打着苹果光,透着玫瑰紫,装点粉红心的小妞儿片,观者肯定也不会期待片子能抛出什么大招出来,反正只要不太做作,就算合格。
重复是难免的,2011年剧版《霹雳娇娃》的失败正是源自毫无新意,仍然在延续上个世纪的搔首弄姿。很显然,伊丽莎白班克斯肯定是注意到了炒老IP的风险,身为本片导演兼编剧,又出演了一个女Bosley(这里的Bosley是一个职位,相当于军中的某个高阶军衔),她努力想要跟上如今特工片的发展潮流:剧情里必须要有无间道,装备上必须得是高科技,插科打诨也不能少,1974年出生的班克斯专门为此做出“牺牲”,贡献了一个有关于她到底有多老的梗。
事实上,现在的小妞儿片越来越找不到方向了。当新版《霹雳娇娃》最后一场大战结束之际,大堂里的每一位女嘉宾都亮明了自己的“天使”身份,那种感觉有如《惊奇队长》突然放出了大招,《复仇者联盟4》里所有的女超级英雄们排成一排,与其说是在彰显女性力量,不如说这是一种政治正确和商业考量——电影上映之后,片方自然会把这一段单独拎出来,配上诸如“支持METOO”“姐妹加油”之类的标题上传到各大网站上。
小妞儿片一直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它们的目标受众群到底是谁?想要通吃全部人群,结果是“打架”的“打”显得不够激烈,“打扮”的“打”又没能火力全开。或者再进一步说,如果《霹雳娇娃》能够不要处处考虑女性特质,纯粹从特工片的基本规律出发做电影,那或许才叫做实打实的男女平权。
新《霹雳娇娃》的不尽如人意,背后所呈现的其实也是非物化女性问题。单靠一个安吉丽娜朱莉的《古墓丽影》《特工绍特》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尽管可以一定程度上兴奋市场,但非常短暂。在安吉丽娜朱莉之后,女性动作片更是难以寻到新的突破口。尤其进入到超级英雄片时代,女性超级英雄力量被夸大到失真。当好莱坞平静下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现实的女性力量,可能才有机会看到下一个女性动作片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