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小山沟里大变迁
——山阳县民政局精准帮扶成效见闻
  金博 本报记者 张宏
 
  初冬的一场雪,犹如天女散花,漫天飞舞。
  车子爬进山沟,约半个小时路程,就能看到田间冒雪耕作的村民。夹在两面山体中间不规则的土地里,或建大棚,或种药材,或是一米高的椴木棒子整齐地排列成架……
  这里就是山阳县民政局帮扶的中村镇红河寺村和梅岔村。几年来,该局抽调精兵强将驻村帮扶,从基础设施入手,以增收产业破题,加强民居环境改造,大力实施兜底保障,积极开展互讲互评,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在真扶贫、扶真贫的攻坚作用下,红河寺村从识别之初贫困发生率26.4%,降至贫困发生率0.276%。梅岔村贫困户剩余1户1人,全村2018年整村退出。
  小山沟是如何变化的呢?11月29日,记者实地进行了采访。
  旧村换新貌
  “我们这个村过去很落后,自从民政局帮扶以来,村子发生了很大变化。”中村镇红河寺村支书彭朝军开门见山。
  红河寺村地处偏远高寒山区,全村5个村民小组338户1085人,在建档立卡时,识别出贫困户96户270人,其中一般贫困户38户135人,低保贫困户46户123人,特困供养贫困户12户12人。贫穷就像枷锁一样,束缚着群众的手脚。
  早在2016年,山阳县民政局局长江忠庭带领班子深入调研,对致贫原因进行梳理归纳,逐户研究,精准措施。派出经验丰富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常年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
  “这些干部真把苦吃了,冬天睡觉都要把头蒙在被子里。”红河寺村委会主任谢存财语重心长,“民政局派了3名干部,1名队长兼第一书记,2名工作队员,在我们这里年驻村达220天以上。”
  帮扶工作实不实,变化就是答案。在红河寺村和梅岔村,平整的水泥路通组连户,家家白墙碧瓦,院落优美洁净。自来水拉到家门口,用水时龙头一拧,清澈的泉水哗啦啦流淌出来。柴禾整齐地堆放在屋后,猪圈地面硬化,污水粪便收集归田。厕所改建后,平顶砖墙,内白外粉……整个村庄如同一幅秀美的水墨画!
  污水靠蒸发,垃圾凭风刮的现象,被农村综合环境整治所改写。民政局在帮扶期间,以爱心超市积分为载体,将农户纳入全村环境整治范畴,积极动员农户开展房舍清洁行动。针对全村垃圾无处堆放问题,在一组莲花池处新修垃圾池一座,实行垃圾分类处理。
  据了解,从2016年开始,山阳县民政局对106户房屋进行改造,全村形成了统一民居风格。“村里人多地少,群众靠天吃饭,每到旱季,村民就要跑到很远找水吃,多雨季节,出门院子全是泥,一踩一个坑,鞋都陷里面拔不出来。”彭朝军对这几年的变化如数家珍,他回忆起以前村里的面貌时激动万分,“你看现在多美的,无论天晴下雨,出门方便多了,晚上还有路灯,村里旧貌换新颜了!”
  吃上产业饭
  种一亩粮食,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基本上亩收入不到300元,还要一年忙到头,只能解决温饱。记者采访时,村民纷纷吐露心声。
  无疑,农民群众仅靠传统耕作很难致富。那么,打开富裕大门的“金钥匙”是什么呢?“我们帮扶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贫困群众长期稳固脱贫,人人都能吃上产业饭。”江忠庭表示。
  几年来,产业发展壮大的良好态势与日俱增,在设施投入的基础上,帮助红河寺村500亩标准化连翘基地实施科管,带动110户339人实现增收,示范效应已经凸显;引导和扶持吉吉永丰公司投资35万元,建成了7个金耳种植大棚,带动贫困户13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2018年5月,通过土地流转,建成3000架木耳基地;在原丹参基地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300亩山茱萸……
  与红河寺相隔几公里的梅岔村,帮扶的力量有增无减。民政局帮助村上成立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社和中村镇梅岔村新欣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建成40千瓦屋顶光伏电站一座,带动66户贫困户入股121股,每股分红160元;发展产业的141户,其中金鸡扶贫项目分红50户;组织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113户166人,本地务工52户52人,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山阳县民政局针对目前“空壳村”较为普遍的现象,精确“把脉”,对症开方,积极培育带贫产业,以产业收益促动农民脱贫,壮大村集体经济,促使“空壳村”变成“实心村”。
  为此,工作队想方设法帮助村上发展集体经济,争取上级部门产业扶持资金10万元,在五组通过土地流转发展10亩天麻基地。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木耳、山茱萸等长、中、短期绿色产业,截至11月,红河寺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7万元以上。
  “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效应,在民政局的帮扶下得到了充分体现。”谢存财对村上发展信心十足,“通过木耳、光伏和金鸡扶贫项目的持续发展,我们村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20万元以上。”
  过上好日子
  美好生活都是靠勤劳双手创造的。这个道理对于深居山区的大多数贫困群众而言,只是停留在理论基础上,没有帮扶力量的推动,肯定难以改变现实。
  今年66岁的贫困户周家买,原来居住在距村委会10里的太平沟里,一条自己踏平荒草的崎岖小路,在石皮或沟坎上起伏,走路的时候,根本不敢迈脚,用险象环生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外。
  就是这样的环境,周家买还在山上种着几亩薄地。难就难在,生产资料运不上去,产出的农副产品拿不下来。独户一人,十天半月连说话的人都没有。“老周死活不愿意搬下来,我和江局长去做了三四次工作,他的思想才转过弯来。现在让他回去,他都不想再回山上了。”彭朝军的笑容里有一种成就感,“通过扶志扶智,老周还在山上科管核桃、板栗和山茱萸,一年收入几千元呢。”
  在红河寺老村委会的小院里,七间房子呈直角分布,院子干净整洁。每间房子约25平方米,一面墙分成里外,进门一张大床,松软的被褥统一标配,大衣柜、茶几、电视等陈列其中。靠后窗一台砖砌锅灶,电器灶具一应俱全。几位孤寡老人围着一盆炭火,正在兴致勃勃地看着电视。
  “真没有想到国家政策这么好!”周家买老人告诉记者,“过去吃粗粮充饥,现在吃上白米细面,想吃啥菜都能买到,政府一年分散供养6000多元,自己再有些果树出产,日子滋润着哩。”
  在精准扶贫中脱贫致富的刘黑娃,是红河寺村的一个典范。他们夫妇双双残疾,两个孩子,一个还在上学,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民政局帮扶以来,为他免费发放猪崽助其起步,经过几年努力奋斗,2018年全家脱贫。
  据介绍,刘黑娃今年养猪增收超过8万元,栽培的木耳收获300余斤,销售12000余元,在附近务工收入过万元。累计年收入10万元以上。今年9月,刘黑娃已入住中村镇87平方米二居室移民搬迁安置房,过上了城镇的幸福生活。
  变化源于帮扶,事实检验成效。四年前,红河寺村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530元。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