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用马克思的这句话来形容寇军强再恰当不过。他将自己人生的意义全部灌注于科研事业,在倾情奉献的工作生涯中仍保留着最可贵的初心——做好科技工作。
寇军强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奋战在军工科研一线,现任西北工业集团总工程师,兵器科技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兵工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陕西省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固体火箭技术》第五、六届编委会委员。他先后在多个国内重点型号项目中担任副总设计师、总质量师、总设计师职务,率领研发团队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出色地完成了承担的各项研制任务。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授权专利8项,发表论文三十多篇,为推动兵器技术进步、提升我军装备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干一行,爱一行
当记者问起是什么契机使他选择兵工科研行业,是出于兴趣爱好还是胸怀理想时,寇军强说:“1989年大学毕业,国家分配就干上这一行,既然干,就要干好!”寇军强最大的特点就是热爱学习,干事情一定要干明白,不懂的地方就深入钻研。既然做科学研究,就一定要把研究搞透彻,越学习越发现有更多不懂的地方,越要不断地、持之以恒地学习。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在他看来,工作到凌晨,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带领科研团队进行各项测验。在多次的高原测验项目中,他们既要攻克技术方面的难题,还要克服高原恶劣环境带来的影响。有时候,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手机要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才能找到信号……面对这些困难,他说:“这都不算什么,都是小问题,真正的难题在于环境带给测验项目的影响”。由于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在他眼里,什么都是“小问题”,只有技术问题的解决、突破,一步步发展才是他关注的重点。
近三十年来,寇军强一直致力于科学技术研究。采访中他说到:“有人觉得搞科研的人孤独,那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这项事业。当处于研究中时,我用严密的逻辑去将工程问题简化成物理学问题、数学问题,最后转化成科学问题,自然而然沉浸其中,无法自拔,那是一种极大的快乐。人都要学会在工作中寻找乐趣。”诚如斯言,面对自己的工作,必定要从中找出乐趣,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出成绩。
★亦师亦友,亦是团队“主心骨”
印象中,搞科研的人都是十分严肃的。他们往往“高高在上,不苟言笑”。但见到寇军强的第一面,这种看法就被颠覆了。在采访现场,他既是最年长的一位,又是领导,初见握手时竟微微欠身。几十分钟的采访中也很亲切随和,没一点“领导架子”。记者问他知不知道自己在研发团队成员中是什么印象,他笑着说:“这我可没特意打听过,不过大概是有些严格的吧,因为工作中必须严谨。”带领科研团队时,他采取多鼓励年轻人的方式。对此,我们也采访了寇军强的同事,他们说寇军强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经常组织项目组成员共同讨论问题。在生活中,非常关心团队成员,像长辈对待晚辈一样与他们交流。而最为重要的是,他在整个团队中具备一种“主心骨”的力量。企业内部不同科研技术部门共同协作完成一个项目,都需要他的协调、推动和牵引,并决定整个研究的技术方向。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您对我们中国兵工武器科研的未来有怎样的期许呢?”
“中国一定会领先世界,这是必然趋势。”
寇军强曾在90年代去美国参观学习过。近几年,又再次去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参观学习,感受与初次出国截然不同,“国外变化不大,而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目前在制导兵器领域,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不大,而未来将有可能领先世界。我们的科研团队中,不仅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更有越来越多年轻的优秀人才加入”,寇军强说:“我很喜欢跟年轻人相处,年轻人身上有新的活力,他们朝气蓬勃,多思多辩,有时候会有许多新想法,很有意思,我能在他们身上借鉴一些东西。”国家的发展,行业的进步和个人的提升,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大家共同劳动,尽自己所能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成为改变国家命运的一份子,这才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寇军强至今已经致力于中国兵工武器科研近三十年了,每当国庆阅兵看到有自己参与研发制造的武器出现在荧幕前时,他都会感到无比自豪。
最后记者问到寇军强:“在众多的荣誉头衔中,您最认可的是哪一个?”
他回答到:“我始终是个科技工作者。”
这几个字背后蕴藏着他对科技事业深沉的热爱,就像许多全心奉献科技事业的科学家一样,“功”与“名”于他们而言大概仅仅是一个名词,而做一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才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即使我们不熟悉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名字,但听到这样的事迹时,总能从中汲取到力量与温暖。阅兵武器的先进威武背后是无数像寇军强这样的科技工作者为之付出,不畏艰难的结果。恰恰也是他们的存在,让我们体会出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周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