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西望的记忆里,生活就像爬冰,人还没走几步就原地滑倒啦。住在大山沟里,六口之家没有稳定收入来源,母亲常年患病卧床。邻里乡亲也着急,“鲁西望的日子怕是没法弄了!”
戏剧性的事情实实在在发生了: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山阳县瞄准户塬镇牛耳川饲草资源丰富、村民有传统养殖的习惯,筹建起了年出栏5000头的肉牛场,鲁西望和他84岁的老父亲被安排进场当起饲养员,人均月工资2700多元。加上他自种饲草一年又能赚1万余元,整个家庭年收入超过了7万。这下,他又成了远近闻名的“牛工人”。
像鲁西望这样活生生的脱贫事例,在商洛大山深沟里随处能见,比比皆是。
商洛,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又是革命老区。全市7个县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5个县为深度贫困县,占全省深度贫困县的45.5%。253万人口中,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4万户57.47万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
经过几年艰苦卓越的奋战,镇安成为全省首批摘帽的深度贫困县。2019年,全市计划实现脱贫退出259个贫困村、10.52万贫困人口,其余6县区全部摘帽。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商洛人民,奏响了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凯歌。
◆筑牢基础打好堡垒仗
面对近60万贫困人口的现状,实现脱贫让群众都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无疑是一场“硬仗”。
党的十八大尤其是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商洛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拿出最大精力,派出最强干部,实行最严措施,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以滚石上山的精神勇气,全力以赴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几年来,商洛市始终坚持党建领航,把党的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强基之本,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资源优势、社会优势。深入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实施“堡垒强基、头雁培育、先锋引领、聚力攻坚”四大行动,探索推行“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工作模式,在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成立党小组1850个,培养“双带”型党员7428名。
筛选强将当先锋,布下精兵打头阵。商洛市出台了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实施意见》,中省帮扶单位和市县部门,共派1144名第一书记、1157个驻村工作队、4803名干部职工驻村,在对701个贫困村实行工作全覆盖的基础上,还结对帮扶456个非贫困村,先后涌现出了李长庆、郭琴等一批扶贫先进典型。脱贫攻坚竖起了先锋标杆,凝聚了战斗力量。
同时,针对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实际,商洛市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选聘715名高校毕业生,抽调1700余名优秀人才组建57支服务队,充实到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有效缓解了农村发展人才匮乏问题,为贫困村输送了新鲜“血液”。
截止2018年底,全市累计贫困村退出442个、脱贫45.0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时的25.68%降至8.48%,镇安成为全省首批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2019年,全市计划实现贫困村退出59个、脱贫退出人口10.52万人,剩余6县区全部摘帽,其中深度贫困县4个、深贫村145个。
◆靶向施策打好增收仗
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重在产业谋划,贵在施策精准,要在稳定增收。
商洛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立足绿色商洛优势,靶向施策打赢脱贫攻坚增收仗,坚持绿色产业发展先行,用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这块金字招牌,因地制宜发展核桃、板栗、食用菌、中药材、茶叶和光伏、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形成了菌果药畜“4+X”特色扶贫产业体系,共发展食用菌3.5亿袋、核桃336万亩、板栗268.9万亩、中药材208.54万亩,培育了森弗、君威、华茂等147家绿色农业龙头企业,柞水木耳、商南茶叶、丹凤葡萄酒等先后登陆央视等媒体,带动了15.2万户53.2万人稳定增收。
全面消除贫困,攻坚是必须经历的阶段性过程。针对发展产业缺资金、缺技术、抵御风险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商洛市齐心协力、迎难而上,提振信心,众志成城,探索推行了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拉动、产业大户撬动、创新金融扶贫“三带一创”产业精准脱贫模式,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批示肯定。
在解决贫困群众农特产品销售难问题上,商洛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大力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成功举办消费扶贫暨产销对接会,成立商洛市消费扶贫协会,建立扶贫超市、专柜29个,积极探索推行扶贫超市直销、帮扶单位促销、宁商协作帮销、社会力量带销等“产业+消费”线上线下扶贫模式,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大河有水小河满,是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生动实践。商洛市还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举办了全市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现场推进会和“村企、村银”对接洽谈会,探索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全市701个贫困村实现集体经济全覆盖。
一人务工,全家脱贫。在就业扶贫领域,商洛市采取积极的促就业政策,不断加大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帮扶力度。目前全市累计转移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9.36万人,公益专岗安置1.3万人。
◆精准发力打好决胜仗
在机制上创新、措施上优化、推进上加力,是脱贫攻坚决胜之举。
商洛市注重以上率下,扎实抓好产业扶贫、消费扶贫、集体经济发展、水电路基础设施先行和“两房”建设、“三比一提升”行动等重点工作,大力实施扶志、扶智、扶技、扶德和普及学风、大兴业风、传承家风、重塑民风、弘扬村风,宣讲教化、诚信显化、爱心感化、制度固化、环境美化、司法转化“四扶五风六化”精神脱贫行动,有效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
商州区通过政府+国企+金融机构+贫困户“3+1”融资模式,大力培育发展光伏和菊芋、食用菌产业,动员贫困户“双认领”,稳定增加了群众收入。洛南县坚持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力量向脱贫攻坚一线汇聚,选派干部525人组建精准脱贫驻村工作队,实现了贫困村第一书记、专业技术干部、驻村工作队“三个全覆盖”。
梅庄村“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三位一体带贫兴农模式,是丹凤县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的成功实践,实现了过去的“空壳村”向如今的“富裕村”的华丽转身,为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脱贫致富提供了借鉴。商南县全面推广“党支部+村级劳务合作组织+贫困劳动力”就业扶贫模式,实现了农村群众稳定增收致富。
山阳县创新开展“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讲帮扶措施,群众评帮扶成效;镇村干部讲履职情况,群众评工作成效;群众讲脱贫情况,镇村和驻村干部评其内生动力”为主要内容的“扶贫脱贫互讲互评”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形成“扶贫有作为、脱贫有实效”的良好局面。
探索推行“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是镇安县一大创举。切实将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到人到项目,扶到了点子上、扶到了根子上、扶到了关键处。柞水县“开展六大行动培育六型农民”扶志扶智扶德的做法,作为陕西经验在全国扶贫扶志研讨班上交流推广。
商洛,精准发力向贫困宣战,苦干实战向富裕迈进,决战决胜向人民交卷。其积累的宝贵经验,成为精准扶贫的一面旗帜,共奔小康的奋进凯歌!
(本报记者 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