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传播温暖而有力量

陕西科技报
  你好,亲爱的读者!
  辞旧迎新之际是人们结束过去一年工作、明确未来计划的时间。我们满怀激动和期盼迎接新年的到来,并把一份特殊的牵挂,送给千万个陌生的“你”。
  回望过去,看着写下的文字变成报纸、新媒体产品,感受着科技带给人们的欣喜,内心充满温暖和力量。
  2019年,作为科学传播者,我们探讨最多的问题就是传播什么?怎样传播?这两个问题看似平常,却又非同寻常。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科普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是将科学技术从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普及到公众。进入互联网时代,科普变成了科学传播,报纸、电视、广播、微博、微信、抖音、头条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科学传播像新闻一样,随时随地点对点、面对面就可以解读和讲述,这种改变让科学传播行业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员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习总书记的讲话无形中鼓舞着每一个科学传播媒体,每一个科学传播者。
  中国科学传播体系的组织建设,长期以来形成了属于科协系统的各级科技报体系,属于科学院系统的中国科学报体系,属于科技部系统的诸多报刊体系,这些都是科学传播的“主流”。时代再变化,这些“主流”科学传播媒体改变的也只是传播方式和传播平台,不变的是科学传播者的“初心”——用科学的方法传播科学,做可靠的科学传播者。
  经常刷微博、看小视频或逛朋友圈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一些科学流言,如5G基站、中国高铁辐射大,对人体有害?电子烟无毒无害,还可帮助戒烟?饥饿能够“饿死”癌细胞?……真正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为了打败这些披着科学外衣的流言,我们总想跑的比它快,做的比它多。
  其实科学传播中,科学方法的传播比科学知识更重要,引导公众筑起“防火墙”比破除流言更重要。因为科学不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正确,而是用来找到正确的观点。因此,心中有科学之光,有求真之路,便有了明辨是非的途径,千万个陌生的“他和她”,让我们的科学传播有了动力源泉和希望所在。
  科学传播对公众是有高度责任心的,对科学是有敬畏感的。用科学的方法,借助优势平台,发布高质量科学信息,运用“接地气”的新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置,评估科学传播效果,这些会改变科学冷冰冰的面孔,激发更多人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带动整体科学传播体系的健康发展,带动整体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这才是科学传播的力量和温度。
  一张报纸、一个平台、一个机构,科学传播的声音也许不是很大,但是做可靠的科学传播者,唤起整个社会对科学的关注,重建公众对科学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希望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今天,新年的第一天,我们可以回看过去一年,回看创刊39年——回看在不同时间留下的印记,它仍然是平常的一天,但也是充满希望、充满力量的一天。 
 

新闻采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