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2月16日,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和铜川市委书记杨长亚,共同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研究院揭牌。 2019年12月16日,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与铜川市委书记杨长亚共同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研究院揭牌。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与铜川市校合作、康养城市建设达成的又一次共识。
“扎实实施‘六年’行动、狠抓专项整治、全面启动5123个省级8类健康细胞示范建设工作……”2019年,铜川市卫生健康系统紧扣全市“新起点新征程改革开放再出发”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主题,狠抓医疗卫生项目建设、中医药产业发展、康养城市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工作,改革、创新、惠民,以实际成效全面推动铜川市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
资源配置提档升级 “医联体”建设让百姓享受优质医疗
当前,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与百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为缓解看病就医“堵点”、提升百姓健康水平,市卫健委持续加快卫生基础建设。铜川市人民医院新区二期项目落成开诊,加快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落户铜川,启动北中医孙思邈医院二期项目、成立北中医孙思邈研究院、市中心血站、市妇幼保健院迁建顺利,建成铜川五官医院项目主体工程。宜君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耀州区孙思邈中医医院、铜川孙思邈针灸医院、新区锦绣园社区医院项目投入使用。同时,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完成基于电子健康卡的智慧医疗项目建设,3个贫困区县依托陕西省远程医疗服务云平台完成县域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并投入使用。
建成以市人民医院、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为龙头的三大医联体,实现了市、区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级全覆盖,全市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进一步完善。
铜川市人民医院与市内4个二级医院、23个基层医疗机构和9个民营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建立患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和人才上下流动机制,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联合下属15个医疗机构,建成紧密型陕煤化铜川医疗集团,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实现医疗资源整合利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中医院与全市4家中医医院建立医联体同盟关系,与18家卫生院建立双向转诊、专家帮扶关系,对口帮扶照金医院、宜君县太安镇中心卫生院建成市级重点专科针灸科,黄堡镇中心卫生院建成市级重点专科老年病科,与23家基层医疗单位建立心电图远程网络。市职防院全面托管王益区王家河卫生院,并在新区开设市中医康复医院。宜君县出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细则,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两大县域医共体建设扎实推进。目前,铜川市区县级医院和13个中心卫生院的远程医疗系统已经建成,包含远程心电、远程影像为核心的智慧医疗协同服务云平台已开始运转。各医疗机构可为患者提供智慧协同诊断服务,为探索在上级医院支持下的家庭医生服务和“协同诊断-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打下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
“铜川市卫健委计划从2020年开始,连续3年选派6批“第一村医”,全方位提升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期间选派的“第一村医”将是政治素质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45周岁以下、工作经验丰富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铜川市卫健委主任段林荣介绍,铜川市卫健委联合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制定下发《铜川市驻村第一村医选派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市卫健委出台《铜川市“第一村医”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村医’负责指导、协助1个派驻村2个辐射村乡医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同时,发挥示范引导等作用,负责所在卫生院专科带教工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技术服务能力。”段林荣称,要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抓好健康铜川建设。
科技人才双管齐下 “守正创新”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
“科技、人才”是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近年来,转型路上的铜川医学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卫健工作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不如:铜川市国家胸痛中心通过验收,铜川市胸痛中心联盟建成;完成国家干细胞实验室基础工程;安宁疗护国家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市人民医院引进任彦顺肝胆外科医学博士团队;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肾病专科、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省级重点专科创建取得突破;市妇保院与上海市红房子妇产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市级卫生医疗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187余人;实施全科、中医、临床专业人才招录“三百计划”,为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招录专业人员87名。
铜川市人民医院作为铜川规模大、设备先进、技术领先、服务最优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引进博士15人、省内外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32人。近几年,选派重点专科外出进修学习40人次,开展新技术新业务86项,科研立项7项、搭建亚专科框架24个。开展国际最前沿的微创手术——序贯疗法+单孔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外科领域复杂的大型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T管引流术;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肺癌射频消融术;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修补术;“静脉全麻CT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等新技术新业务,填补了铜川多项技术空白。
2017年3月,集医疗、预防、康复、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在铜川正式开诊,并牵头成立市中医药学会,建成吕仁和国医大师工作站和米烈汉名中医工作室9个,并延伸到66个乡镇级和20个村级孙思邈中医堂,实施“青苗”“攀登”“卓越”计划10人,先后举办中医适宜技术培训10期682人次,开展西医师学中医培训2期200人次,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医院设立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5个,市级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脉病症益气活血重点研究室(共建)1个。建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2018年,科研成果论文13篇,其中SCI一篇。十项校级课题,申报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报2019年度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7项。完成10项校级课题及2项院级课题的中期汇报工作。
2017年成功开展全国中医系统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陕西省首例左心耳封堵术+心电导航三维标测(Carto3)下房颤射频消融术,铜川地区首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等心脏外科手术。2018年成功开展中医系统首例食管与气管双支架置入术,心血管外科顺利完成铜川市第一例罕见心脏肿瘤切除术,神经外科多学科协作完成首例颈内动脉斑块剥脱术。脑病科成功开展动脉、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业务,首例急诊脑血管造影+经皮动脉内取栓术,填补了铜川市急性脑梗治疗空白。
中药是国家的瑰宝,经过多年来的传承和发展,现在进入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大好时机,科技创新将赋能中医药传统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融合。新成立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研究院以此为契机,设立孙思邈中药研究室、孙思邈方剂研究室、孙思邈治未病研究室、孙思邈养生理念研究室,深入研究并创新发展药王孙思邈中医药诊疗技术与方法,挖掘孙思邈的养生理论及综合施治的古籍文献,在新形势下创理论之新、技术之新、方法之新、方药之新。
铜川市职业病防治院是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单位、陕西省医养结合示范基地、陕西省职业病防治院科研平台。该院发挥特色业务优势,与《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等联合成立国家医养结合课题组,聘任国内医学人文、医疗、护理、中医药、职业病防治等相关领域专家为课题组成员,承担有关医养结合、职业病防控等研究任务。先后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医养结合高峰论坛,召开课题组研讨会4次,为五项科研课题研究提供人才技术支撑,为打造西北五省一流的省级职业病防治院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
“今年,铜川市委市政府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产业,实现转型发展决策,对健康铜川建设工作提出新要求。全市卫生健康工作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段林荣表示,铜川卫生健康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高举健康铜川、追赶超越两面大旗,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抓手,深化医疗改革,推进重点项目、人才学科、应急能力、智慧医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
智慧医疗强力推进 “健康大数据”让群众就医更便捷
近年来,铜川市卫健委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应用全新的互联网技术,以看病就医无卡化、管理服务移动化、个体管理精准化为目标,大力推进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和健康管理体验。
为打造一流的现代化综合医院,铜川市人民医院二期项目按照智慧医院建筑要求,系统性地构架医院智慧医疗平台,率先引入铜川市首个智能导医机器人、建成患者移动服务平台,全面实现实时预约挂号、支付、查询等功能,上线了院内导航、智慧药房、远程心电、病理诊断等40多个系统,智慧医疗极大地促进了两院区融合。同时,二期项目建设也融入了绿色医院、人文医院设计理念,引入高标准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先进的物流系统、全方位的净水系统,美化、绿化、靓化工程超前设计,为患者和医务人员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医疗环境。
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开通统一移动支付平台,患者缴纳费用时,只需根据收费人员提示,打开手机微信、支付宝、建行龙支付、银联云闪付等APP进行付款码扫描,短短几秒钟即可完成费用支付。截至目前,市级医疗机构移动支付系统建设全覆盖,市级各医疗机构累计线上支付1600余万元。
此外,铜川市公共卫生实现了慢病管理服务消息推送、电子接种证查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人脸识别认证、卫健服务机构地理位置信息等便民服务。建成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6个,完成入园入托接种证查验2700余人。
下一步,铜川市卫健委将逐步在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个人健康管理等方面,充分运用“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工作,为群众提供触手可及的就诊和健康管理服务。
康养新城扬帆起航 “医养结合”增进百姓健康福祉
铜川是一座有着厚重文化底蕴和多元文化根脉的城市。1400多年前,“药王”孙思邈将中医药文化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以药王文化为代表的铜川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是这座城市取之不尽的财富。
为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铜川市医养结合示范工作。铜川市专门印发了《医养结合服务管理工作规范》,从医养结合服务对象、内容,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予以明确规范。
陕西兴盛德药业、陕西方舟制药、新丰禾制药、天一秦昆制药、千禾制药、百年寿药业等企业相继落户铜川,中医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北京中医药大学与铜川市合作共建孙思邈医院,为铜川及周边地区民众带来了健康福祉。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研究院的成立,又是推动孙思邈中医药学术科研能力提升、打造康养铜川的重要推手。
铜川市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已全面进入微创时代,更多学科亚专业发展顺利。为了更好地推广康养事业,该院投资近700多万元,建成了全市一流的康复医学科,设置床位38张,配备有全套的康复医疗设备,现已正式投入运营。
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铜川市职业病防治院、长虹医院被确定为安宁疗护试点机构,并在全市开展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的家庭医生团队上门服务。
高起点编制铜川康养产业规划和铜川国家老年健康公园规划,重点发展医养项目,探索康养产业新模式,构建产业化全覆盖康养格局。铜川,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全省唯一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机遇,致力建成孙思邈养生体验区、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区、健康中国试验区,打造全国一流的康养目的地。
(冯永春 李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