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越低,免疫力越差?

陕西科技报

  最近,大家每天在家必做的事应该就是测体温。在“在线问诊”平台有超过800位市民问了同一问题“体温在36℃以下怎么办?这正常吗?”体温成了市民的心头结。
  体温低免疫力就差?
  近日网上盛传,人类正常体温37℃已成历史。文章称:自19世纪以来,不到200年间体温下降了0.4℃,每下降1℃,免疫力会下降30%左右;每上升1℃,免疫力就会提高5-6倍。
  在正常体温范围内,的确会出现体温越高,免疫力越强的现象。这是因为,体温越高,就会激活人体内更多的免疫细胞,从而能更好地歼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维护身体的健康。但是否在20年间就下降了0.4℃,目前尚无统计数据支持。
  体温多少为正常?
  体温正常值范围为:口腔舌下温度为36.3℃-37.2℃,直肠温度36.5℃-37.7℃,比口腔温度高(0.2℃-0.5℃),腋下温度36.0℃-37.0℃。每个个体的基础体温是不一样的,相同的温度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正常体温,不会引起不适,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发烧。
   体温为何忽高忽低?
  体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性别、年龄、昼夜、运动和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动,但这种改变经常在正常范围内。
  性别因素:一般女性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轻度升高,排卵期较低。
  年龄因素:新生儿体温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体温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故体温偏低。
  时间因素:一般清晨2-5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体温最高,其变动范围约在0.5℃-1℃之间。长期从事夜间工作者,则出现夜间体温升高,日间体温下降的情况。
  情绪与运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运动时骨骼肌收缩,均可使体温略有升高。
  此外,外界气温的变化、进食等均可使体温产生波动。
  如何提高体温?
   1、每天泡脚
  面对新冠肺炎,我们要提高体温,增强免疫力,冬季最好戴帽子,每天泡脚、洗热水澡,多喝热水。
  2、温柔运动
  长期适量运动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降低患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但是在进行大强度运动的3-72小时之内,会处于免疫“空窗期”,比平时更容易遭受病原体感染。
  所以目前在疫情下,不提倡临时抱佛脚开展高心率、高强度的运动,这样反而会降低抵抗力。平时没有健身习惯的小伙伴,就不要急于撸铁或上跑步机上大汗淋漓。年轻人在家做做平板支撑、俯卧撑,在跑步机上快走;中老年人可打太极、做养生操;女士跳跳有氧操、做瑜伽等30分钟左右,都是不错的选择。
  3、参照“膳食宝塔”安排生活
  居家隔离期间,普通市民日常活动量减少,如果担心发胖,可参照“膳食宝塔”来安排生活。
  减:可适当减少主食、油脂,减少热量摄入。普通成人每天应吃250-400克主食,想避免长胖,可控制在250克左右。
  保或加:对抗新冠病毒,人体免疫力很重要,得确保蔬菜、蛋白质的摄入。尽量多吃深色绿叶菜,每天保证1个鸡蛋、1袋牛奶。蛋白质、蔬菜、水果和饮水可适当增加摄入。
  规律:最好按平时规律,一天至少吃三餐,中餐或晚餐分量适当减少。蛋白质要三餐均衡分配。人口较多的家庭,建议采取分餐制,或使用公勺公筷,每人用专用的碗筷。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