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流言闯入人们的视线,诸如放烟花、等雪来等所谓预防的“秘方”也层出不穷。
像吸烟、喝酒能抗病毒之类的流言,如果被没有辨别能力的人相信了,那会比病毒还可怕。
就近日一些流传甚广的流言,专家进行梳理解读。
谣言:疫情暴发期间冰箱囤菜不会坏?
真相: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刘晓军告诉记者,特殊时期食品安全不能放松,采购各种食物、食材时,一定要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接近保质期的食物要谨慎采购,超过保质期的食物一定不要再食用。
在他看来,对于一些容易腐烂变质的绿叶蔬菜、水果等,不宜大量采购,以2到3天用量为宜,要注意低温或冰箱保存;水分含量高的食材,要做好冷藏或冷冻保存。他还专门提醒,疫情非常时期,平衡膳食保健康,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则,每天应进食谷薯类、蔬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
谣言:暴雪会冻死病毒?
真相:2月13日以来,随着强寒潮不断推进,我国中东部地区迎来今冬以来最大一次雨雪天气过程,全国各地的气温纷纷迎来“跳水”。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暴雪会冻死病毒”的说法。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官微发文回应这一说法:“太天真!病毒就喜欢寒冷干燥的空气。”
事实上,降雪对病毒传播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降雪可以清洁空气,因为雪花可以有效沉降空气中飘浮的细颗粒物,而这些颗粒物往往会窝藏病毒或是细菌。所以,降雪过后,空气质量通常都很好,人们可以放心大口呼吸。
另一面是,暴雪降温,反而有利于病毒入侵人体。专家认为,受寒后,人体呼吸系统黏膜更容易受损,病毒存活时间更长、繁殖更快,进入鼻腔的病毒会有更大的概率感染细胞。从这个角度来说,本来可以相安无事的病毒,将在寒冷时趁虚而入,可能带给人们一场感冒。
谣言: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的主要表现是发热、乏力、干咳,所以发热就是感染了新冠病毒。
真相:发热不一定意味着感染了新冠病毒,如果没有接触过可疑传染源,短期(不超过3天)轻度发热可以在家随访观察。
如果近期接触过可疑传染源,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需及时就医。
谣言:猫狗传染新冠病毒。
真相: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蒋荣猛表示,病毒是有种属屏障的,不是说随便就可以跨越。“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有宠物感染冠状病毒再传给人,也没有发现病人感染冠状病毒以后,让猫和狗发病的情况。”
谣言:空调高温或热水澡能对抗病毒?
真相: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新冠病毒进入人体是通过感染支气管上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这就决定了,不管是体外的空调高温,还是体外的热水澡,都不能消灭人体内感染细胞中的病毒。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山大学附属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说,新型冠状病毒需要长达30分钟的56摄氏度高温才可杀灭,而人体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洗热水澡也无法提升体内温度,因而无法预防病毒。
更为重要的是,人在56摄氏度的水里洗半个小时,可能会染上热射病,甚至有生命危险。林炳亮说,在非常时期,建议每天洗一次热水澡,但水温保持在40摄氏度左右为宜,洗澡后还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还有消息称,开暖气或空调能预防新冠病毒。在专家看来,这也和“淋热水澡”一样进入了认知误区。想要灭活病毒,需要达到56摄氏度并持续30分钟才可以,但空调开到56摄氏度时,人便难以承受,加重肺部的负担。从这个角度来说,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似乎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谣言:湖北产的大米上可能有新型冠状病毒,不能吃湖北产的大米。
真相:大米不是病毒的宿主。即便是有病毒落在上面,它也无法进行复制增殖,而只能在存放中失去活力。
谣言: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可以防止新冠病毒从眼部进入。
真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主要用来治疗多种病原体(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引起的眼部感染。左氧氟沙星抗菌谱广,对多种细菌及支原体、衣原体也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病毒和细菌不是一回事,目前并无研究结果证明左氧氟沙星眼药水对新型冠状病毒有预防和杀伤作用。
谣言:使用公共厕所常见的干手器持续吹30秒就能杀死手上的新型冠状病毒。
真相:干手器不能有效杀死2019-nCoV。为了防止自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应该经常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或用肥皂和水洗手。
谣言:亲人们,别再戴隐形眼睛了,会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最近连微商都开始卖框架了。
真相: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隐形眼镜会增加新冠肺炎感染的风险。就目前已知情况,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主。
由于眼部结膜也是一种粘膜,因此手上有病毒又去揉眼睛,或飞沫通过咳嗽说话等方式掉到结膜上,也有感染的风险。
如果有条件的话,配戴护目镜会更安全。但对于不是在医院工作或者需要频繁近距离接触人群的人而言,日常生活中飞沫入眼的几率非常小。
普通的框架眼镜就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戴隐形眼镜或不近视的人,可以考虑配戴太阳镜。
比起戴眼镜,对于一般人而言,更重要的还是减少和别人的近距离接触,注意卫生,勤洗手,不揉眼。
谣言:近期为了防范病毒入侵,有的小区搭建了从上到下喷淋消毒液的消毒屋、消毒通道,进去小区都要“淋浴式”地消毒一下,很多人担忧这样的消毒方式会影响地下水质。
真相:水质专业人士表示这种“淋浴式”的消毒并不会影响水质,大家不必担忧。同时,在2月13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已表态,“这种措施是多余的,起不到切断传播途径的作用,而且这种方式是有害的,因为它对通过人员的健康是有潜在危害的,这是应该避免的。”
广州自来水公司水质方面负责人说:含氯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其化学性质极不稳定,见光、受热容易分解,同时容易与还原性物质反应失去活性。理论上来说,次氯酸钠用于环境消毒时,很容易被分解掉,进入水体的可能性不大。广州目前水源地的水质尚未受疫情防控导致的余氯污染。
谣言:如果要出门,外面穿着防静电服可以更好的防护。
真相:防静电服中的材质中包含具有抗静电效果的聚合物纤维、无机纤维(如金属纤维、碳纤维等)、抗静电剂等,主要功能是不让服装上的静电积聚。这与用于隔离新冠病毒的医用防护服材质完全不同。
医用防护服的材质主要为纺粘、熔喷、水刺非织造布,孔径很小,无论是细菌、病毒,还是水、血液、酒精等液体都难以穿透。而很多防静电服的孔径很大,在防护新冠病毒方面与普通外套无异。
在当前医用防护服紧缺的背景下,建议将医用防护服留给医护或高危环境的工作人员。一些未发现病例的公共场所,穿着连体雨衣或防风防水的外套等即可。
谣言:室内薰沉香能杀菌清毒、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真相:沉香木是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干燥木质结油部分,是一种木材、香料和中药。
在体外实验中,沉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等细菌,以及青霉菌、黑曲霉等霉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并未查到公开已发表的文献证实沉香对人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现有的资料不支持“沉香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谣言:疫情期间吃水果必须削皮。
真相:一、通过水果传染新冠病毒,需要三个条件:1、水果上有足够量的病毒(比如感染病人对着它打喷嚏或者呼气);2、病毒在失去感染能力之前被接触到(李兰娟院士表示,新冠病毒在空气中可以存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但两小时就传染能力就下降了);3、手接触到病毒然后又接触了眼睛、鼻子或者嘴。
二、水果上存在新冠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小。当然,如果你还是非常担心,削皮或者用消毒剂清洗再用清水洗干净,也都可以。
(综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