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终于不难买了,但你每次扔掉口罩的时候是否想过:被大量生产又被快速丢弃的口罩都到哪里去了?其实除了口罩,人们日常生活中还会产生很多医疗垃圾,而家庭里产生的医疗垃圾,处理起来并不简单。
医部垃圾不只产生在医疗机构
根据我国《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把医疗废物分为五类:
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例如一线医护人员使用过的一次性防护装备,被病人血液、体液等污染过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等。
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例如从人身上手术切除的肿瘤、痔疮等。
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医用锐器,例如废弃的针头、手术刀片等。
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药品。
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化学物品,例如含汞的血压计、温度计等。
这些医疗垃圾最终去哪了?
医疗垃圾有其特殊性,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将会产生更多的二次污染,威胁环境和人们的健康。
某些地区的医疗机构未按规定处置医疗废物,而将其私自贩卖给无牌的废塑料小作坊。这些塑料吊瓶、输液管,甚至带血的注射器经过简单处理后,摇身变为生活中承装蔬菜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杯、漱口杯、洗脸盆,甚至是儿童玩具。清洗医疗废物过程中附有污染物的水,排入到空地、水沟里,造成进一步的污染。
我国对医疗机构产生的垃圾,从“出生到坟墓”都有明确规定:医疗垃圾需要“专车接送”,各个环节都需要核实登记,大部分除化学性废物以外的医疗废物都采用高温热处置技术,而且对于处置点的地址、设备、排放等都有详细的要求。就是说,医疗机构的大部分医疗废物都被焚烧化灰,连灰烬也被无害化处理了。
但对于家庭来源的医疗废物处置,相关规定却是空白。加上垃圾分类体系还未在国内全面铺开,居家来源的医疗垃圾的分类处置略显尴尬,甚至可能会被不法分子用于恶意牟利。
生活中的医疗垃圾建议这样处理
涂碘伏或酒精的棉签,以及贴在伤口上的创可贴会有轻微血污或药物污染,一般可以直接扔在“其他垃圾”一类,和其他垃圾一起进入焚烧或填埋环节。
水银体温计汞含量较高,不建议随意丢弃。要是真需要丢弃,要提前做好密封和防摔,扔至“有害垃圾”分类里。如果不小心打破了体温计,水银流出,要及时戴手套用吸管或湿棉签收集,将水银和吸管或棉签一起封印到密封瓶子里,同时加入适量甘油或水封闭,加强封印。污染的地面要用硫粉覆盖至干燥,才可清理。密封的瓶子、硫粉要收集并包装好,一并归到“有害垃圾”一类。处理过程中一定要开窗通风,防止房间汞蒸气浓度过高造成中毒。
使用过的针头、采血针放入锐器盒,注射器另外收集,等下一次复诊时一起带到医院,给护士进行分类处置。过期药物则可尝试定期举办回收活动。
(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