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多位院士专家表示,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治疗的总有效率超过90%,减缓、阻止了重症转向危重症,促使危重症转为普通症,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中医药战疫成绩有目共睹,一些海外国家也开始将中药纳入防疫指南,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春天。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药根植于中华文明,古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形成了中医学特定的天人相应观,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的系统联系观,阐明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依据特定的药物配伍和炮制,用于指导养生治病。
过去,中医治疗方法曾屡受质疑,甚至有人将中医等同江湖术士一般。殊不知,疗效是评价中医的金标准。国医大师熊继柏说:“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中医临床”。中医临证,针对的是“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包括从未病防病、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一套完整疾病防治观。
独特的中医临床思维决定了中医药临床独特的疗效。药学专家屠呦呦从中医药典籍“青蒿截疟”获取灵感,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还有一大批西医药背景的专家,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或临床实践,取得了不少临床新成果、新发现。
发展中医药,要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当前,从学科数量到人才培养规模,中医药远远小于西医类,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扩大中医药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院校数量和学科专业规模,加大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夯实中医药人才培养基础。
另外,要遵循中医药学科特点,加强中医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理论教育,鼓励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鼓励院校探索构建“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互结合”的新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交叉学科平台,组建中西医结合研究创新团队,借鉴、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西医临床有效策略,形成融合多学科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新医学”模式。
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说,中医药走向世界是时代需求。对内应当推动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化。全方位、准确地传播普及中医药知识,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文化素养,形成对公众健康生活方式的普遍指导,为健康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对外要推动中医药规范化、国际化。由于不同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古代中医药与现代中医西医之间存在“语言”隔阂,成为中医药国际化的最大障碍之一。
推动中医药规范化研究,进行现代的语言表述和科学阐述,构建既体现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诊疗特点,又具有实证科学特征、能为西医界所理解与接受的现代中医药国际标准规范。
中医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医学界所认可和接受,特别是在疟疾、非典型肺炎(SARS)、新冠肺炎等传染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相信中医药依托千年传承优势和“一带一路”的推动之下,必将成为未来医药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预防、保健、养生、治疗、康复等方面显现出其独特价值。
(肖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