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言一 ▶流言 “一分价钱一分货”,贵的药疗效越好,质量更有保障。 ▶真相 药品是用来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药品的好坏不在于贵不贵,而在于对不对症。
比如胃痉挛应该服用阿托品解痉、止疼痛;硝酸甘油迄今仍是公认的治疗心绞痛的“救命良药”,这些药疗效可靠,价格便宜。
有些患感冒的病人常常要医生使用抗生素,却不知道几十元、上百元的头孢菌素仅对细菌性感冒有效,对病毒性感冒无效,还可能带来副作用,产生耐药性,对病人有害。
药品价格是根据其原料成本、工艺过程、销售环节等因素来决定的,与疗效不成正比。
真正的用好药应该使用对症之药,并非越贵越好。
流言二
▶流言 两厢轿车没有三厢轿车安全。 ▶真相 同款车的两厢版在安全上并不比三厢版的差,大量的实车碰撞实验可以证明一点,影响碰撞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碰撞力传递路径,车身结构细节,材料匹配关系等。两厢车同样需要达到国家各项碰撞强制法规的严格要求。
对于尾追碰撞,更应该关注座椅及头枕的结构合理性,以有效保护在碰撞过程中对颈部的伤害。
一些紧凑型车型为了追求三厢形式,后排座椅布置不够合理,反而增加了在追尾碰撞中乘客颈部受伤的可能性。所有两厢车和三厢车的区别,主要在于驾驶乘坐区域和后备行李箱区的造型不一样。
流言三 ▶流言
狂犬病疫苗被严重滥用。 ▶真相 狂犬病死亡率(编者注:死亡率为该病年死亡数除以当年人口数)虽然很低,但病死率(编者注:病死率为该病死亡数除以发病数)却高达10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健委针对个人使用狂犬疫苗生产单位,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不会出现滥用现象。
疫苗是预防用生物制品,用于有发病风险患者,规范的暴露后处置几乎可以100%预防发病。虽然有风险不一定发病,但是打疫苗是消除风险。“预防”发病,何来“滥用”?
在我国狂犬病没有消除的情况下,一旦被狗咬伤、抓伤或被舔舐粒膜,仍有感染狂犬病的风险,要及时到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接受专业处理,以防万一。
流言四
▶流言
万能保健品直降血糖,不吃药不打针。
▶真相 有“资深”糖友拿自己举例,表示吃保健品对降血糖很管用,长期服用可以不用吃药和打胰岛素了。
“保健品”提法有误,严格来说只有保健食品的分类。保健食品不是药,它与药品有严格的区别。保健食品不需要通过动物或人群实验,不需要证实有明显的功效作用,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药品必须通过动物或人群实验,证实有明显、稳定的功效作用。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长期服药,同时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免引发多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
千万不要将保健食品当作“救命稻草”而擅自停药或用保健食品控制病情。
流言五
▶流言
生吃鱼胆能清肝明目和消火。
▶真相 在湖南、湖北等地,每年冬天都有人(特别是老年人)吃草鱼、青鱼的鱼胆。
因为生吃鱼胆蛇胆能够清肝明目、治疗眼病,还能够增强视力。但是鱼胆的胆汁中含有胆汁酸、组织胺、鲤醇硫酸酯钠及氢化物等多种生物毒素,具有细胞毒作用,致使细胞变性或坏死。
鱼胆不论生吃、煮熟或泡酒,均可能引起中毒。每年急诊科都会接诊好几例因吞食鱼胆致中毒的患者,以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居多,大多数人是因为听信“偏方”,认为鱼胆能清热解毒才导致中毒。
流言六
▶流言
蜜蜂若消失,人类只能活4年。
▶真相 蜜蜂是一种会飞行的群居昆虫,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成蜂体长约2公分—4公分。爱因斯坦称: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只能再存活4年。没有蜜蜂,没有授粉,没有植物,没有动物,也就没有人类。
首先,并没有公开资料证明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或写下过这样的言论;其次,一个物种的生存与消亡,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即使蜜蜂消失也不会在4年内导致人类物种“急速”灭亡。但毋庸置疑的是,蜜蜂消失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农作物、蔬菜、果木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流言七
▶流言
孩子过敏忍一忍就能好
▶真相 过敏就是皮肤起疹子、发痒、打喷嚏,来得快,去得也快,没什么大不了的。孩子过敏了,忍一忍就好,不需要去医院检查。过敏无小事,严重可致命。过敏是一种机体的变态反应,机体在受到同一抗原物质的刺激之后,会产生一种异常或者是病理性的免疫反应。
过敏原可以是食入性的,也可以是吸入性的。过敏不仅仅是皮肤上的反应,而且有可能会损伤其他器官。小儿过敏病情比较复杂,严重时可引发哮喘、休克等症状,发现过敏症状需及时就医,而不能盲目的判断选择。
流言八
▶流言
青柠檬炖鸡急降血糖
▶真相 一篇题为《糖尿病有救了!这个秘方不仅急降血糖,还能降血压、防心梗》的文章称,一位55岁的糖尿病人在服用食疗偏方——“青柠檬炖鸡”之后,血糖下降,十多年过去了,糖尿病也没有复发过。
其实,在糖尿病的规范治疗中,饮食和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吃某一个食物就可以降血糖。从营养学上,青柠檬营养成分是维生素、柠檬酸、膳食纤维及微量元素,鸡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脂肪和磷脂。这两种食材混合烹饪并不会产生胰岛素,也不会促进人体产生胰岛素,所以,并不能治疗1型糖尿病。
流言九
▶流言
吃香椿会中毒、致癌。
▶真相 “香椿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食用不当可引起中毒,严重的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每年一到吃香椿的季节,一些传言就流传开来,尤其是在家庭群里“占有一席之地”,引发不少爱香椿人士的担忧。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科研人员何宇涵表示,香椿确实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但不等于会致癌,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很多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转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所以,很多蔬菜中都会存在一定量的亚硝酸盐。
“日常生活中我们食用的是‘香椿芽’,随着香椿的生长,亚硝酸盐含量也会逐渐增加,而我们所吃的‘香椿芽’是亚硝酸盐含量最低的时期,同时亚硝酸盐在体内的代谢比较快,只要摄入量不超过国际标准每日允许摄入的含量,对于身体的影响并无太大影响。”何宇涵说。
所以,建议过敏体质者或者健康人群在身体抵抗力差、身体不适的时候,应少吃或不吃香椿,避免引起过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