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传承西迁精神,我们无怨无悔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在西迁老教授中引起强烈反响

陕西科技报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在三秦大地激荡起巨大回响。那些温暖的关怀,那些深切的期望,曾经催动行进的脚步、激发改变的热望。而今的教诲与嘱托,都汇聚成不忘初心、再续华章的磅礴力量,鼓舞三秦人民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4月22日下午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参观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展,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他谈起教授们两年前给他的一封来信,“看了你们的信我非常感动,产生了强烈共鸣”。习近平说,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你们打起背包就出发,舍小家顾大家。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他勉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时间会沉淀记忆,时间也会激活记忆。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接中央指示当月,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动工,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直至今日,虽然西迁已过60余年,但西迁之精神却历久弥新。本报现摘编14位西迁老教授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感受,寄语广大科技工作者,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扎根基层,将“西迁精神”代代传承,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92岁的西迁老教授史维祥说:“我们从上海迁到西安后培养了近28万名毕业生,其中40%以上留在西部,为西部地区发展奋斗,这让我们自豪,也很欣慰。习近平总书记不光给我们回信,现在还来看望我们,说明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西迁老同志,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和鼓励。如今,国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欣欣向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我们要永远不忘交大西迁的初心,牢记使命,继承老同志的西迁精神,在西部能留得住、扎下根,义无反顾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丘大谋教授说:“习近平总书记与老教授们交流,再次肯定了西迁同志的贡献,反复强调交大西迁对学校和国家的发展都很有益处,我们要把西迁精神传下去。当时的西迁好比为国家栽下了一棵树,现在看到这棵树长大,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西迁时,讲‘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这几个字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依然很重要,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对年轻人要加强西迁精神的传承和教育,年轻人要以国家和党的利益作为奋斗目标。”
  沈亚鹏说:“我是第二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是2013年我赴北京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颁奖典礼时见过习近平总书记,但是这次跟习总书记的距离特别近。我1957年随校西迁的时候才21岁,现在是84岁,在西安已经生活了足足63年,培养了60多位硕士生和博士生。作为人民教师,希望以西迁精神为指引,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更进一步,相信他们在我们老一代打下的基础上能够做得更出色。
  朱继洲说:“总书记百忙之中来西安考察,抽出时间看西迁博物馆,看望老教授令人非常感动。他进一步肯定了西迁精神的意义,他说,西迁就是爱国主义的体现,西迁精神的核心就是知识分子要爱国,要听党的话,党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总书记提出的要求,科技工作者都会再立新功。”
  作为给总书记写信的15位西迁老教授之一,卢烈英十分激动。他表示,总书记对西迁精神的内涵、意义和影响,做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和讲解。每位西迁人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也有一番难忘的经历,那些前辈让他深受感动铭记终身,他也始终用前辈们的故事激励自己不懈奋斗,为西部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他说,“一定要牢记西迁精神这个‘传家宝’,培养胸怀大局、心有大我、无私奉献的优秀科技人才,让更多的新传人把西迁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说起总书记在交大西迁博物馆对西迁老同志的关心关怀,西迁老教授鲍家元无比感动。“总书记跟我们说,两年多前他看到我们西迁老同志的信,非常震撼,西迁人能够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这是一种大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种最大的贡献。”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精神延续自一位位鞠躬尽瘁的西迁前辈。“这一辈子我在交大学习、工作、奋斗,为国家发展贡献了力量,我这一辈子活得无怨无悔。”
  宋余九说:“总书记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讲话,鼓励我们在老年时期能发挥作用,为西部大开发、为国家建设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心里非常高兴,非常受鼓舞。当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能到西部来,我们自己感到非常荣幸,深深觉得更应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本着西迁精神,能够更好的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国家发展和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使我们国家更强盛、更富强。”
  何新楷说:“为什么到西北来呢?主要是西北建设需要,西北需要教育人才,所以我们就来了。从现在来讲,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要教育学生:不能哪里容易升迁,哪里容易赚钱就去哪里,而是国家需要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去,国家需要你到哪里就要去哪里,要培养学生这种思想,一定要遵循总书记的教导。学习习总书记讲话,我认为一定要与时俱进,对于科技工作者就是根据国家的需要把新的事物、各个学科都发展起来。”
  90岁高龄的陈瀚教授说:“今天见到总书记,我心里非常兴奋和激动,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我们是党和国家培养的,国家需要的地方,就是我建功立业的地方。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我创业的地方,那也就是我的家。”奋斗方知甜滋味,陈瀚教授谈到,我们现在身处在最幸福的时代,西迁精神是交大的传统,在我有生之年,我应该身体力行,把它继续传下去。他寄语交大师生:“人的一生应该有所追求,那就是应该为人民做点事情。交大的师生要传承好西迁精神,为学校发展、国家建设建功立业。”
  李怀祖教授是全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是中国决策科学的开拓者与倡导者之一,他说:“这次总书记来西安交大考察调研,让我们振奋精神、备受鼓舞。”“总书记再次肯定了西迁精神,鼓励我们再发扬。作为交通大学西迁的过来人,这种肯定非常有意义。”谈到自身所在的管理学学科,李教授说:“管理学学科从无到有,克服了种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现如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就是西迁精神的表现和证明。”
  谈及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感受,金志浩老师激动的说:“习近平总书记来看我们,我感到十分的激动,也十分的荣幸。虽然我现在年纪大了,不能为学校做更大的贡献,但要尽己所能再为交大发展助力。”谈及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弘扬西迁精神,金老师说,西迁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爱国爱校,尽己所能做好本职工作。从学校层面来讲,就要进一步发挥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根据我们国家的部署,更好的发挥交大的优势和作用。从交大师生来讲,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发挥我们在教学、科研、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
  朱钰鹏老师娓娓道来:“两年前,我们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工作,他做了重要的批示;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他又一次提到交大西迁。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交大,除了参观西迁博物馆外,还接见了我们这些老同志,我非常的感动,很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关心,对西迁精神的重视。”谈及对年青一代的期望,朱老师说,“总书记每次都关心我们的西迁,要我们传承好、发扬好西迁精神,我如今已经到了耄耋之年,难当建设重任,这些重任都要交由子孙后代去完成。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
  胡奈赛说:“过了86周岁也算是老教授了,但是真正的西迁老教授其实不是我们这帮人,那是我的老师们,比如周惠久先生、钟兆琳先生、陈学俊先生、朱城先生,他们是对西迁做出最大贡献、做出最大牺牲的西迁老教授,他们长眠在这片黄土地上,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西迁精神和西迁荣光。我们这些给总书记写信的老同志,最小的83岁,最大的92岁,从近年来国家的建设发展,尤其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年轻一代的成长和担当,国家有难能顶住,我们早就到了应该交班的时候,新一代的年轻人一定要也一定能把这个接力棒接稳接好,我们有这个信心。
  潘季说:“近距离聆听总书记的讲话,太激动了!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革,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总书记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百忙之中还记着我们西迁的老同志,专程来看我们,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对西安交大的关怀和厚爱。西迁精神的内涵简单来说是爱国奋斗,就像总书记说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总书记给我留下的印象,一个是亲切,另一个是高瞻远瞩,我们都是85、86岁的耄耋老人了,在西迁精神的鼓舞下,好像也变得年轻了一样。总书记讲话里面,对我们大学高等教育、对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培养好人才,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的领导人对青年一代一直是寄予厚望的,我看站在西迁博物馆前面的一群青年师生,在总书记临走的时候合唱歌唱祖国,我们坐在这里远远看着,百感交集,时代的接力棒交给年轻一代了,我们放心。”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五年之后再次来陕考察,调研期间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饱含对陕西人民的深情厚爱,体现了党中央对陕西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也为新时期陕西追赶超越明确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全省科协系统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的重要意义,用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确保学深悟透,用实际行动奋力开创陕西科技创新发展新局面。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弘扬“西迁精神”,勇担社会责任,以勇立潮头的志向和气魄,在奋斗中追逐科技理想,为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