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屈传斌本报记者张宏 山阳县户家塬镇关上村贫困户陈宏新快30岁了,找不上对象。两个老人一个聋,一个哑,家里的房子潦倒不堪,他从父辈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宿命,于是心灰意懒,无所事事。
“你的穷,根子在精神上。”在“两讲两促两提升”主题活动中,驻村帮扶干部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通过制定精准帮扶方案,宣传教育等措施,陈宏新树立信心,他凑钱买了辆货运车搞运输。一年时间,陈宏新带着父母搬进了移民新区,最近还把业务拓展到西安。
贫穷是意志消沉的温床,文化是精神动力的利器。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成风化人这股神奇的力量,一直在山阳前赴后继。
近年来,山阳县始终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六新”目标为抓手,精心谋划,创新载体,持续开展“四扶五风六化”主题活动、“三讲三评三创”新民风建设活动、精神文化脱贫“十个一”活动和“两讲两促两提升”主题活动,不断催生群众内生动力,为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过去我们村子穷,群众精神面貌也很差。”山阳县高坝店镇双寨村支部书记廖乾群坦言,在十年前,陕师大导师带学生来村上实践,村上没有通组路,村道坑坑洼洼积水成潭,群众将垃圾乱倒河中,学生实践活动实际上来给村上捡垃圾。“精神文化扶贫以来,这几年变化可大了。”廖乾群说。
为解决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山阳县结合县情实际,组建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团、典型人物宣讲团、道德模范事迹报告团、文艺宣传团四支队伍,深入基层,走村入户,通过“讲”惠民政策、“听”道德事迹、“说”身边事例、“论”是非对错、“亮”正反典型,引导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目前,全县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980场次,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370场次,深入贫困村巡回演出800多场次。
通过创新宣教载体、提倡移风易俗、扶志扶智扶技、培育壮大产业等举措,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十里街办郭家村积极开展讲道德、讲政策、讲技术,评身边好人、评脱贫典型、评十星级文明户,创文明家庭、创文明村镇、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点“三讲三评三创”活动,突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新农民、倡导新民风、发展新文化。
记者在该村看到,水泥路畅通整洁,田间产业鳞次栉比,家家户户白墙碧瓦,院子花墙下,鲜花蔬菜相间套种。在通往村两委会的大道旁,文化长廊上好人事迹琳琅满目。村支部书记任小盼说:“村上的变化,得益于县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
文明新风由何而来?激励机制发挥着催生剂作用。在山阳县漫川关镇李家坪村的“扶贫爱心超市”里,货架上摆放着电饭煲、热水壶、洗洁精等琳琅满目的物品,通过积分就可以兑换。村支部书记贺发重说,为了革除陈规陋习,帮助贫困群众摆脱“等靠要”思想,李家坪村率先在全县推广“扶贫爱心超市”,采取“积分制+红黑榜+爱心超市”的办法,培育文明新风,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据介绍,山阳县239个村(社区)爱心超市实现全覆盖,实行了统一挂牌,制定了统一的运行管理模式,编订印发了《爱心超市制度汇编》《爱心超市农户手册》,达到每户一册。全县爱心超市共收到社会捐赠资金1348万元,捐赠物品1.6万件。
与此同时,山阳县把治理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下大力气抓实见效。
精神文化扶贫的效果,直接体现在群众的生活变化上,折射在富民产业发展中。通过产业带动,贫困群众收入大幅提升,脱贫致富愿望日趋浓厚。全县产业扶贫受益户累计达到2.59万户,户均产业增收4300元以上,已有1.56万户6.27万人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效稳定脱贫。
“截至目前,全县成功创建市级文明镇8个,各级文明村(社区)84个,其中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2个、市级21个、县级60个。农村志愿者注册人数达1.3万人;成立乡贤文化研究会10个,道德讲堂310个。”山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昕说,“我们将持续抓好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先进的文化鼓舞人,以先进的思想武装人,让精神文明之花在丰阳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脱贫不返贫的永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