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实现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疫情发生以来,很多行业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农产品电商则逆势上扬,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今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时表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
随着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兴电商模式与农产品深度结合,农产品电商的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强大引擎。但随着农产品电商的爆发性增长,产品的供应能力、品质控制等方面,问题也层出不穷。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拓展,对其供应链和生产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打通产供销链条?一直是农产品相关企业高度关注和试图破解的难题。各地的农业龙头企业、电商龙头企业、物流快递企业、甚至农资销售企业,都在不断“跨界”,试图打通农产品产供销链条,打造从生产、供应、销售、消费的“闭环”。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究其原因,这种思维模式本质上是“木桶理论”的翻版,认为木桶的容量是由最短木板的长度决定的,所以应该“补短板”。这违背了农业行业分工不断深化的基本事实,让企业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最终陌生领域做不好,自身的优势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为建立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自2014年起,我国已连续7年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推动全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截止至2019年末,全国共有1231个县(市)被评定为示范县,其中,共有875个国家级贫困县,占比全国示范县总数的71%。电商示范县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销售,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大部分涉农县,产品的商品化、网货化程度较低,快递物流不发达,供应链体系建设薄弱,到目前为止,农产品上行依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五月份,农业农村部决定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工作,优先选择包括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内的100个县开展试点。发挥“互联网+”在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高效协同和产业化运营中的作用,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级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建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供给能力和供应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该项目进一步将县域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包含在内,强调互联网技术、尤其是全产业链大数据在农产品产销对接中的重大作用,这对打通农产品产供销链条,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国家各部委大力扶持下,近几年农产品产供销系统总体上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各种市场主体也在尝试打造产供销一体化的闭环,但绝大部分都折戟沉沙,效果并不理想。相比工业品,农产品的商品化与标准化程度很低,这对打通产供销链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农产品产业链各环节上相关企业所具备的核心能力也差别巨大,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建立电商平台,从事农资销售的企业又要承担农产品的销售,擅长营销和市场推广的电商企业要负责供应链管理与控制,每一次跨界对于不同的主体都是巨大的挑战。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企业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导致主营业务的核心优势丧失。
互联网商业的核心是利益分配机制,抱团取暖、分工协作是打通产供销链条,打造产供销“闭环”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横向需要通过竞争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纵向则需要无缝链接与深度协作。打通产供销链条,需要“新木桶理论”,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用自己最长的木板沿着产业链纵向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容量更大的“新木桶”,实现产供销各环节的高效协同。因此,产业链各环节的相关企业应该走出小圈子,融入大圈子,多和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交朋友,协力助推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