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2019年度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杨绍卿院士:“中国末敏弹之父”


  编者按:
  7月17日,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5个奖项的获得者和获奖项目揭晓。
  长期以来,在陕科技工作者不畏艰辛、刻苦钻研、勇攀科技高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奉献、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辛勤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们,是新时代最值得讴歌的劳动者,是最璀璨闪亮的星!
  本报从本期开始,设置《聚焦2019年度陕西省科技奖》专题栏目,系列报道该奖项获得者创新创业创造的感人故事,深度解析获奖项目的科技成果创新亮点,让广大公众更深切地感受科学家精神,感受他们为陕西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做出的奉献精神。
  我国末敏弹技术与装备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杨绍卿,荣获2019年度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杨绍卿院士长期从事外弹道学与灵巧(智能)弹药武器系统的理论和工程技术工作,是我国灵巧弹药技术领域的领军专家,我国野战火箭散布、稳定性和偏差修正理论体系及末敏弹系统理论和工程设计方法体系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中国末敏弹之父”。
  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火箭末敏弹装备
  1941年2月15日,杨绍卿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1年-1984年,在美国TexasA﹠M大学研修控制工程。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绍卿现任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研究员、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中国兵器工业首席专家、国家灵巧弹药工程型号总设计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枪炮弹箭专家组顾问、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什么是末敏弹?为什么叫末敏弹?据介绍,主要因为它探测识别的过程特别快,从开始探测、判别到最后攻击这个时间只有几个毫秒。我们人眨眼的时间大概300毫秒,这个过程只有人眨眼的1%的时间,为此称它为末敏弹。
  末敏弹是继导弹之后出现的新型精确打击弹药,以其点面结合、快速迅猛、准确高效、使用维护方便等特点,成为美、俄等发达国家重要的装备发展技术。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将末敏弹技术列为国防重大关键技术。面对全新的领域、复杂的武器系统,杨绍卿带领团队科学谋划、精心研制、团结协作,攻克了一个个难题。杨绍卿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对产品研制中提出的野战火箭散布和稳定性这一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先后提出了“高初速、低加速”“风偏速差”“推偏转速反比”等理论,建立了动稳定性理论及散布理论体系。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他先后担任末敏弹预先研究总研究师、先期技术演示验证总研究师和3个末敏弹型号项目的总设计师。
  他主持研制成功我军第一个火箭末敏弹装备和炮射末敏弹装备,是目前我军远距离反装甲最有效、最具威慑力的武器之一,在我军精确打击弹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研制成功,为我军开辟了智能弹药装备的新领域,使我军常规弹药向智能化发展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标志着我国在末敏弹技术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经过40多年努力,他开拓了中国具有重大国防意义的末敏弹这一智能弹药领域,实现了技术和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使中国跻身于美、德、俄等能自主研发智能弹药的先进国家行列,为我国末敏弹技术理论和火箭弹散布与稳定性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常规弹药向灵巧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因此,杨绍卿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及发明专利多项,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国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光华科技奖、何梁何利科技奖、全国创新先进工作者及俄罗斯国家莫欣科技奖等荣誉。
  解决了末敏弹脱靶率高的世界性难题
  杨绍卿还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末敏弹系统仿真软件和半实物仿真系统;创造性地提出了二元动态补偿等理论,较好地解决了末敏弹脱靶率高的世界性难题;主持创建了我国末敏弹分析、设计、制造、试验、验收的方法、规范和理论体系……
  作为两个国家重点型号项目的总设计师,杨绍卿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模探测方法与理论,并成功解决了共孔径、信息融合、小型化、抗高过载等关键技术,使该末敏弹成为世界上技术最为先进的末敏弹。
  在他看来,总设计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技术组织和协调,更要提出思路、措施、方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决策能力。他在提出并确定系统总体技术方案、解决关键技术等方面均起到了主导作用,保证了研制工作的顺利进展。
  作为总设计师,杨绍卿勤奋博学、严谨务实、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也为大家所公认。他为人正直、谦和,治学严谨、求实,坚持亲临一线、大胆实践、理论创新,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末敏弹系统技术的科研骨干。
  杨绍卿不但注重工程实践,而且注重理论积累和研发手段建设,积极推动中国灵巧智能弹药技术的发展。出版著作《火箭弹散布和稳定性理论》《火箭外弹道偏差与修正理论》《末敏弹系统理论》和《灵巧弹药工程》等5部,发表论文27篇。这些论文和专著已成为中国该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们的重要参考文献,被大量广泛引用。

(本报记者 周 励)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