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徐晗教授课题组揭示了前额叶皮层抑制性神经元在社交中的活动规律,并发现了其调控社交行为的神经网络活动机制。这不仅加深了人类对社交行为发生机制的认识,并为自闭症等神经精神疾病患者社交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在线发表于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
虽然大脑中抑制性神经元的数量相对较少,仅占全部皮层神经元的10%—20%,但它们的种类繁多。相比在影响社交行为的兴奋性神经元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一直以来科学家对抑制性神经元的作用知之甚少。
近年来,得益于抑制性神经元类型的转基因小鼠的制备,以及在体多通道记录、光遗传学和药理遗传学等先进实验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才有机会直接记录这些神经元并研究它们在社交行为中的功能。
课题组成员刘玲介绍说,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对小鼠前额叶皮层中PV阳性神经元和SST阳性神经元开展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在社交行为发生时,小鼠前额叶皮层PV阳性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率增加,并在网络水平产生低频伽马振荡活动。有趣的是,与PV阳性神经元一样,当课题组以低频伽马频率激活SST阳性神经元时也能够增加低频伽马振荡能量并产生促社交行为效应。这一发现提示,除了PV阳性神经元之外,SST阳性神经元也可作为改善社交障碍的潜在治疗靶点。
徐晗认为,前额叶皮层抑制性神经元在调控社交行为中,网络低频伽马振荡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前额叶皮层低频伽马振荡活动可以促进小鼠的社交能力。
(洪恒飞 柯溢能 江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