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灿烂历史星河中,有数不清的文化瑰宝。然而历史车轮不断前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同时,一些传统的东西也在不断消失。
为何万里长城历经炮火烽烟、风侵雨蚀仍然存留至今?为何故宫时隔多年仍然气势宏伟,金碧辉煌?古代匠人的精益求精,使得这些建筑巧夺天工,保存至久,为后人赞叹和观赏。可是人们只是惊艳于建造好的这些建筑,忽略了组成它们的部件。一块青砖,一片朱瓦。仅是这最普通的砖石,就有十八道工艺啊!纵观现代,还有多少砖厂能做到这一点?
冯骥才先生曾在《四堡雕版》中这样写道:“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多么可笑,又多么令人惋惜。我们用青砖铺就了故宫,但无论怎么细心爱护,青砖也终会老旧。在这件事上,最终的结果竟是我们再也无法恢复故宫昔日辉煌的模样,只能任它慢慢衰老,甚至不复存在。这具有极大传奇色彩的宫殿庙宇,只能存活在影视资料之中了?
可我们失去的又何止是美轮美奂的建筑?我们断掉了凝结着无数古人们智慧的工艺的传承,失去的,是滋养我们中华民族之灵魂的传统!没有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也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传统与新时代并非无法共存,人们也不应该唯利是图。木心有诗言“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我们处于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偶尔也要像木心诗中那样慢下来,让每一块砖石的打磨,都经历十八道工艺;让每一块寿司的制造,都经受寿司之神的挑剔。这些传统手艺对于质量的要求,才是新桥断裂、新楼倒塌事故频发的现代社会最为缺乏的东西。
传承几百年的青砖工艺,因为突飞猛进的城市发展需求量大大下降,以至于故宫想要彻底大修的时候,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上的困难,而是特供青砖砖源的匮乏。
现代化冲击了这些传统工艺的生存之路,最后找到故宫负责人毛遂自荐的,是一家小砖厂的厂主。让人欣喜的是,还有人愿意传承手艺,愿意守护传统。可我们却不能不去想,一但传统的守护者最终承受不住经济上的亏损,一但他们的日常生活也难以维持的时候,他们,又何去何从?
不能让传统从新时代退场。而现在的境况是:物质的文化遗产保留艰难,制造物质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不被大家重视。我想,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积极宣传,学校也应增加一些有关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课程,让已经将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忘却的人们重拾记忆,感受古老传统的魅力。
传统能带给我们的,是生活上的享受,是精神上的慰藉,是灵魂上的滋养。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维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勿让传统在新时代退场。
(刘奕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