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面在粗粮中最不受待见,其做法单调,还略带涩味。纯粹的高粱面是擀不成面条的,因为缺韧性,揉不成团,一搭擀面杖就裂片断块,所以用高粱面做面条要掺较多的麦面才行,即便如此,擀出的面还是爱断节节。上世纪50年代,关中农村兴起一种高粱面吃法,就是用麦面把高粱面包裹,做成一种带红色花纹的“猫耳朵花花面”。
“猫耳朵花花面”并非山西名吃“猫耳朵”,其做法是把麦面和高粱面分别和成面团,麦面团要硬些,高粱面团要软些,然后把麦面团分别擀成一尺至二尺长短、宽20厘米左右、厚3至4毫米的面片状。之后把高粱面均匀地抹满面片,用双手从一侧轻轻卷起,使其成为细擀面杖粗的圆棍,然后平放在案板上用手掌轻轻压扁靠实,就像斜切黄瓜片一样,把一根一根压扁的面棍切片下入滚烫的开水中,煮熟即将捞出时,再撒入黄豆芽、青菜、胡萝卜条,以及切成斜码子的豆角丝,待翻滚一下,用笊篱捞出控干倒入老碗。煮熟出锅的“猫耳朵花花面”白里透着枣红,条形花纹如织布梭状,说成是斑马纹也很恰当,让人一看就有食欲。
“猫耳朵花花面”好不好吃,关键在于汤汁的调配。关中人油泼辣子和醋自不可少,各家各户按自家人口味轻重,将二者混合搅匀成汁。若用上好的猪板油炼出的大油来泼辣子会使口感滑溜许多,拌出的面更好吃些。最提味的是把大蒜剥皮成瓣,把生姜去皮洗净切末,将二者放入蒜罐里捣碎加盐,烧开菜籽油加以激泼。大多数人家在调汁时,还要将新鲜青辣椒切圆片加入汤汁,浇在捞到大老碗里的“猫耳朵花花面”上,经七搅八翻,汤汁味和面融为一体,吃到嘴里自然是生津喷香,别有乡土风味。吃完了面,再喝半碗面汤,原汤化原食,快活似神仙。
“猫耳朵花花面”一经传开,农妇们竞相效仿,一直流行到上世纪70年代末。后来随着高粱种植面积减少,这道粗粮细作的独特美食便销声匿迹了。
(宗 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