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原是我饲养时间最长的一只大熊猫,这个‘小机灵’在学会开门后总打开我值班室的门来撒娇……”
6月29日,在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兽医师张丹辉向记者介绍自己在这里的伙伴们。
张丹辉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从小便对各种动物充满了好奇与热爱。大学时期在研究中心一段难忘的实习经历,坚定了他从事大熊猫保护繁育研究工作的理想。7年前,这个来自商洛的年轻小伙儿放弃了在西安市区的工作,进入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从事大熊猫繁育研究工作。
6月的秦岭北麓郁郁葱葱,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就坐落于西安市周至县境内的楼观台。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承担着秦岭大熊猫的野外救护、疾病防控、饲养繁殖、科学研究等任务。目前,研究中心生活着28只人工饲养的大熊猫。17年来,这里人工繁育大熊猫18胎20崽,其中,张丹辉参与饲养的大熊猫共有13只。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现主要分布在陕西秦岭南坡、四川盆地西北部和甘肃南部山区。”张丹辉告诉记者,和其他山系的大熊猫相比,秦岭大熊猫头骨更小,脸圆,看起来更憨态可掬,被称为“国宝中的美人”。
“记得刚进入大熊猫产房接触育幼工作时,看着眼前的‘国宝’们不禁有些手足无措。新生大熊猫属于发育不完全的早产儿,体重一般只有140克左右,相当于两三个鸡蛋大小,特别脆弱,需要精心保护。”张丹辉说,“育幼过程中,我深感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懈怠。在遇到问题时,我通过请教同事、咨询专家、翻阅资料等方式来学习与大熊猫保育工作相关的知识。”
2019年7月10日和8月25日,研究中心的两只大熊猫妈妈顺利产下3只熊猫宝宝,其中有一对是龙凤胎。这次人工繁育大熊猫的成功意味着经过多年技术攻关,科研人员已完全掌握了秦岭大熊猫生殖激素检测技术,可准确把握大熊猫发情交配时间。张丹辉就是参与该项技术攻关的一员。
“在大熊猫繁殖季节,为了掌握最佳受孕时间,工作人员要在大熊猫发情期监测它的激素变化水平。”张丹辉告诉记者,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往往需要连续一两周昼夜不间断地监测,才能为大熊猫找准最佳配对时机。配种结束后,还要继续监测大熊猫激素变化水平,直到成功产崽。
在熊猫宝宝出生后的头一个月,它们主要在培养箱中度过。从测量体温、称重,到帮助熊猫宝宝喂奶、排便,张丹辉都尽心尽力地去做。“有一年,大熊猫楼生产下了一对双胞胎,为了方便照顾新生的熊猫宝宝,我们有近两个月时间没有休过假,还在大熊猫舍旁搭起了帐篷,日夜守护。”张丹辉回忆道。经过大家的悉心照料,楼生成了秦岭大熊猫中的“英雄”,目前已繁育了4胎6崽。
据张丹辉介绍,大熊猫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提高大熊猫的配种成功率,快速增加大熊猫人工种群的数量。为了提高大熊猫的精液利用效率,从2014年开始,他与研究中心的同事们对大熊猫的精液保存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筛选出了最佳的冻精保存液和精液冻存方式,为人工授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有效提高了大熊猫的受孕率。
从起初大熊猫的饲养和幼崽的保育,到如今的大熊猫人工授精、大熊猫接产和产后护理工作,张丹辉初心不变,一如既往地像对待孩子般照顾每一只大熊猫。每天清晨,他都会步行一万多步从现在的办公区到饲养区,对大熊猫的饮食情况、精神状态、粪便量以及户外活动区的设施安全等进行详细核查。细心的他还会为新来的饲养员讲解每只大熊猫的脾性,以减少饲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饲养员与大熊猫更好地相处打下基础。
多年来,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秦岭大熊猫保护繁育研究,先后突破了大熊猫冻精制作技术、大熊猫人工授精技术、大熊猫人工育幼技术、大熊猫生殖激素测定技术等,建立了大熊猫饲养管理、人工繁育和疫病防控等技术体系。在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张丹辉和研究中心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
张丹辉始终认为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种幸运,如今,周围的人都称他为“大熊猫奶爸”。“与秦岭大熊猫相守7年的时光是美好且荣幸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坚持学习,用实际行动保护好秦岭大熊猫,当好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张丹辉说。
(王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