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世杰
近年来,子长市寺湾便民服务中心凉水湾村认真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借鉴塘约村“三变改革”的发展思路,以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统揽全局,探索了“支部+合作社+党员+群众+贫困户”的“1+4”产业发展模式,建成扶贫纯净水厂和饲草青贮加工变废为宝的农业产业体系,全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闲置的资源得以开发,分散的资金得以集中,闲置的劳动力得到利用,农民的身份变得多样,支部引领辟新路,纯净水厂助脱贫……2017年4月,凉水湾村党支部在收到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的一封信和《塘约道路》一书后,村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群众对《塘约道路》一书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反复研讨,利用得天独厚的水源优势,建成凉水湾纯净水厂,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村里的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如何利用好村里的优势资源,实现更长足的发展统一意见,利用资源变资本。凉水湾是清涧河的发源地,水源充沛、水质甘甜可口且无任何污染。结合近年扶贫政策,经村民大会、党员大会讨论,村党支部决定利用凉水湾村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变“死水”为“活水”,2017年7月开始筹建纯净水厂,先后投入74.3万元,于2018年1月建成并投入运营,水厂占地面积约800㎡,引进2吨双极反渗透全自动净水设备,每小时可产水2000L,建有18.9L和3.7L规格全自动罐装生产线各一套,纯净水上市以来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
在寺湾便民服务中心的指导支持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多处考察调研市场,发现周边县区及县内养殖户在冬季饲草需求量极大,以此为契机,吸纳种植户150余户,其中包括28户贫困户,参与到饲草打包产业当中。协调市农业农村局配备秸秆打包青贮机械,摒除了原来窖贮的传统方法。动员村民,积极投钱做股东。村集体将厂房和土地作为股本入股水厂,占10%的股份,同时,动员村民积极入股,每户入股资金最高10000元,水厂吸纳116户村民(其中贫困户入股48户),共入股资金69.3万元。在收益分配上,经过股东大会和村民一致同意,将赢利的60%作为入股农户的分红,10%作为水厂的流动资金,30%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支撑村上各项事业的发展,解决集体经济薄弱环节。
资源变资产,变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各方关注,效益客观能分红。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凉水湾扶贫纯净水厂已在子长市、宝塔区、安塞区均已设点销售,现销售点日销售量可达300-400桶,有望突破500桶。2019年年底水厂将盈利的11万进行了分红,集体经济分红1.1万元,股民分红9.9万元;2020年1月通过召开股东代表大会,使用资金144023元,从村民手中转让凉水湾扶贫纯净水厂股份143股,进一步扩大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占股比例。
为了立足长远谋新篇,青贮打包增收益。2009年,在凉水湾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村上大规模推广种植地膜玉米1000亩,由凉水湾村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方式对外进行出售,既保证了饲草打包的质量,又增强了抵御市场的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和集体经济收入。每亩玉米秸秆打包30-35包,平均每包20元-30元的价格对外销售,村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每包收取3元的饲草加工费。青贮打包每亩为农户增加纯收入600-700元,全村平均每年打包青贮2万余包,增加产值40-50万元。目前,主要销售区域为延安市内的养殖大户、散户及安塞区、靖边县、宜川县境内的养殖大户。饲草青贮加工产业的发展,既扩大了传统玉米种植的附加值,又将玉米秸秆变废为宝,切切实实的为农民增收致富找出了新路子,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出了新渠道。为进一步推动循环农业,促使收益最大化,既避免了环境污染,又实现了经济增收,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利用产业的优势,走出属于自己的“三变”改革之路。
凉水湾村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突出发挥村党支部政治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凉水湾村自身基础条件,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稳固了农户收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下一步,着重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进一步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做大做强凉水湾村扶贫纯净水厂。凉水湾村扶贫纯净水厂的建立,有效的解决了集体经济薄弱的难题,仅水厂一项,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万余元,为村上贫困群众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有效的降低了返贫风险。同时,将持续保证水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断扩大市场销售额,加快推进小桶纯净水的上市销售,利用水厂闲置厂房,开发玻璃水、洗手液、洗衣液等产品的生产销售工作,力争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5万元。
为了升级改造饲草青贮加工产业,采购引进“割、打、包”一体化设备,可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饲草青贮产品打包加工,村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每包收取5元饲草加工费。在本村打包完成的前提下,外出周边地区进行收购秸秆打包,打包秸秆由村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集中管理和销售,销售所得除去费用全部纳入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收10万元。在“三变”改革的引领下,越来越多子长市的贫困村,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