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进新家园生活如蜜甜

——山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帮扶成效侧记

陕西科技报





  金秋九月,丰收在望。
  在山阳县城镇移民集中小区,易地搬迁安置楼迎着秋阳熠熠生辉,周边的社区工厂、扶贫车间鳞次栉比,忙碌的人群穿梭其间,构成了一道绿水青山下的美丽风景。
  “搬出来的日子就是不一样,能就业,有钱挣,生活质量高,文明素质也得到提升。”今年25岁的女大学生马先莉,智慧而又自信的眼神透过黑框眼镜,幸福写在知足的笑脸上,“我在数码服饰公司上班,月工资近3000元。”
  打造产业园区,创建社区工厂,是山阳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帮扶的重要举措,也是全县建立“防返贫机制”,确保群众脱贫不返贫的有效途径。
  “我们积极开展党建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逐步实现致富奔小康,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就是我们的愿望。”山阳县委书记张国瑜说。
  据了解,目前山阳县贫困人口由建档立卡之初的10.95万人下降到2400人,贫困发生率由46.42%下降到1.02%,超过5.27万贫困人口从大山深处的危房搬进了移民搬迁安置小区,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党建领航,绕开老路走新路
  家住山阳县延坪镇西河村峡口组的马先莉,几年前的经历让她一筹莫展:婆婆年迈体弱,公公患重症卧床,花去27万元医药费,丈夫打工挣的钱,不够买药,日子过得入不敷出。
  “在精准扶贫中,政府给我家送了3头猪崽,养了一年,公公去世时杀了1头,爷爷去世时杀了1头,到头来还是没有收入,住在深山沟里任凭怎样辛勤劳作,永远难以翻身。”马先莉说,“去年9月搬到移民小区后,日子马上好转了,就业有了稳定收入,生活也看到了希望。”
  耕种饲养解决温饱,但带不来经济效益,就走搬迁创业就业的新路子。在山阳县扶贫局局长李文看来,条件是制约群众脱贫的“瓶颈”,走老路子难以致富。
  脱贫攻坚以来,山阳县以党建领航,创新“三建三带”扶贫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园区,带动产业发展;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带动增收致富;把扶贫车间建在易地扶贫搬迁点上,带动就地就业。
  山阳县还聚焦易地搬迁安置后续帮扶,突出建机制、建组织、建队伍、建阵地,着力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实现管理进小区、党员进网格、就业进家庭、服务进民心,不断提升抓党建促脱贫管理水平。
  在机制创新上,山阳县成立由县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县委统筹、部门参与、镇办主体、各方联动的工作体系。强化制度促动,出台《山阳县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在组织保障上,成立搬迁安置点党支部21个、党小组20个,下派党建指导员13人,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搬迁社区后续帮扶作用;在队伍建设上,选举产生移民小区党组织书记21人、支部委员56人,选优配强新成立社区干部35名,为融入型、挂靠型搬迁点所在地村(社区)增配干部职数74个,及时保障干部报酬、工作经费、党建经费329.3万元;在阵地建设上,实施“党建+就业安置”工程,全县移民搬迁小区建成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和产业基地102个,围绕“药果菌畜茶”等主导产业举办培训班120期、受益群众3600余人,带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5217人实现就近就业,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与此同时,山阳县坚持“乐业才能安居”的发展思路,引导产业园区、社区工厂及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基地向安置点聚集,大办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分类别做好已建成且正常运转、已建成暂未投产和在建社区工厂及扶贫车间的管理服务,实现所有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全覆盖。
  “绕开老路走新路,就业增收奔小康。”山阳县高坝店镇富桥社区支部书记程明智说,“党支部通过对搬迁群众技能培训,组织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文化扶志扶智活动,促使大多数贫困群众走上了创业就业路,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企业带动,小区周边建园区
  中村镇距山阳县城五十余公里,城镇人口密集,尤其是搬迁群众生活没有来源。
  “自从苏陕协作项目——陕西美佳悦华数码服饰公司落户,为中村镇注入了生机,搬迁群众纷纷入企就业,在家门口轻松挣钱。”山阳县中村镇镇长张雄伟自信十足,“我们镇还有服装加工厂、肠衣护套扶贫车间,企业带贫益贫效果明显。”
  34岁的彭燕珍,是2019年由本镇碾沟村四组搬迁而来的贫困户。此前,她在镇上一家餐厅打工,每月1200元工资。今年3月,数码服饰厂招工时,她就进厂在印花车间就业,平均月工资2400元以上。
  “过去一天忙到黑,端盘子洗碗,挣的钱只够一家四口油盐酱醋。现在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月挣原来两个月工资。”彭燕珍说,“住着80平方米的新楼房,过着城市人的现代生活,已经很满足了。”
  据数码服饰公司生产厂长陈秀谊介绍,该厂有织袜车间、印花车间和定型车间三个车间,满负荷生产日可产2万双袜子,用工可达130人以上。“今年疫情影响,产品出口受限,复产以来解决移民搬迁小区群众就业46人,其中贫困户30余人。”陈秀谊说。
  地处高速路口的高坝店镇富桥社区,除了山阳高新区外,是“金凤凰”栖息的必选之地。高坝店镇党委书记杨浩介绍说,以富桥移民小区为中心,周边产业园区星罗棋布,金鸡扶贫、和丰阳光、景森电子、食用菌基地、肠衣护套、水杂果采摘园等,将搬迁贫困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
  记者在高坝店看到,富桥社区5公里范围内的平坦地带,工厂车间相间毗邻,基地大棚一字排开,门店商户随处可见。
  “我们社区搬迁群众涉及王阎、两岭、中村、法官、天竺山五个乡镇,建设安置房25栋1172套,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714户3027人。”程明智扳指算账,“园区带动金鸡扶贫产业园、和丰阳光食用菌产业园、景森电子工厂和肠衣护套扶贫车间,就近安置搬迁群众就业580人。产业带动官山1200亩立体生态采摘园,解决就业300人。发展商贸流通、开发公益岗带动,解决贫困户就业120人。发挥能人创业优势,带动550名搬迁群众务工,实现搬迁户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对于南宽坪镇沙坪村贫困户李家奎来说,企业就是自己的再生父母。“过去住一间土房,坡陡路窄,种子化肥拉运困难,农副产品卖不出去,日子艰难得没法说。”2018年4月18日,李家奎搬迁新居当月,就进入服装加工厂就业,“现在啊,每月2000多元收入,还能照顾两个孩子上学,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和大多数群众一样,李家奎原先还担心搬不起。国家搬迁好政策下来后,她四口之家出了10000元,就搬到移民小区楼房里。李家奎说:“楼上安家,楼下就业的生活,原来连想都不敢想。”
  就业增收,脱贫之后不返贫
  创业就业收入,在贫困户精准脱贫中占据“半壁江山”,也是群众脱贫不返贫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102平方米的新居里,于会珍坐在凳子上,脸上的笑容犹如怒放的花朵:“这辈子有这么好的条件,还能找到工作,真是跟做梦一样。”
  52岁的于会珍,是十里街办花鼓墓村五组贫困户,五口之家,儿子郭建朝在外打工,儿媳杨某倩(化名)聋哑残疾,两个孙子还没有上学。两年前,她家由深山沟搬迁到山阳县城关街办丰东新区小区,只花了10000元,就住进了102平方米的三居室移民安置房,屋里装修得洁白敞亮,还购置了冰箱、液晶电视、洗衣机等现代电器。
  “儿媳照顾两个孩子,我平时就在社区附近种花栽草,分拣核桃仁,只要有空就出去干活,每天能挣七八十块钱。老家地里还种了三亩多中药材,一年收入1万元没麻哒。”勤劳憨厚的于会珍,乐呵呵地道出了心里话。
  山阳县城关街办驻丰东社区第一书记王建宏介绍,丰东新区社区建设住宅楼46栋4725户18970人。其中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群众2439户11256人,安置避灾生态搬迁982户,保障房住户1288户。
  依托山阳高新区和必康制药的地缘优势,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形势喜人。王建宏说:“目前,社区8957名劳动人口已实现就业7015人,自主产业40多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2439户11256人中,有贫困劳动力5344人,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的2285户中,已实现就业5160人,自主创业25人。”
  放下锄头做耳机的刘耀梅,是搬迁搬出幸福新生活的其中之一。丈夫李家玉和儿子在西安务工,她与儿媳留守家中照看孙子。从高坝店镇寺沟村三组搬迁到富桥社区的刘耀梅,两年前应聘到景森电子工厂上班,每月都有2000多元收入。
  刘耀梅坦言:“住着三室单元房,上班就在家门口,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我们五口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同样,搬迁改变生活质量的受益者刘军安,日子与以前大相径庭。
  有三个孩子的刘军安,原来居住在两岭镇三合村中心组,一家五口背朝黄土面朝天,每遇干旱,种子化肥成本都难以收回。
  “山高路远,孩子们上学成了头疼事,几年前翻山越岭到商州夜村租房照料孩子上学。”提起搬迁前经历,刘军安的妻子曹水云苦不堪言,“那时候也没有想过买房,更没有能力买房。多亏国家政策好,我们没有花多少钱就住到了县城周边。”
  叹息之余,曹水云眼睛一亮:“到这里以后,丈夫在建筑工地务工,大女儿刘萧在山阳县人民医院就业,我在县三中食堂帮厨,三个人都不吃闲饭,每月收入近1万元,现在的生活比蜜还甜!”
  ……
  “脱贫摘帽后,我们巩固脱贫成果的力度不减,责任不卸,建立有效的防返贫机制,继续对边缘户、动态监测户、因病因灾可能重新致贫户进行跟踪管理,持续加大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后续帮扶力度,确保每一户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共同迈向小康的富裕大道。”张国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