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信条》似乎在探索某种全新的电影文化

  《信条》是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动作惊悚片,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约翰·大卫·华盛顿、罗伯特·帕丁森、伊丽莎白·德比齐、迈克尔·凯恩、肯尼思·布拉纳联袂主演。该片于2020年9月4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在全球举办的媒体试映和点映之后,影片收获了imdb8.0的评分,烂番茄新鲜度81%,舆论形势一片大好。但国内豆瓣评分从开始的8.4分跌到了现在的7.9分,在诺兰拍摄过的11部电影长片中,仅比《失眠症》高了0.4分。
  电影英文原名《TENET》,TENET是一个很明显的回文结构单词。最早出现于庞贝古城遗址的一块石碑上,石碑上有一组拉丁文单词:SatorArepoTenetOperaRotas,不仅是这五个单词,影片里还出现了很多象征着循环、闭合的符号。之所以诺兰这么重视这个概念,我感觉他是想表达,鸡生蛋、蛋生鸡,循环往复无穷无尽的观点。过去影响着未来,未来又决定了过去,两头互为因果。
  复杂纠葛的“时间逆转”故事架构彻底绕晕了大部分观众。在影片公映之前,知名影评家周黎明写道:这不是观众智商的问题,没有人敢声称完全看懂了。基本设定一点不难懂,但要一遍看懂所有细节,几乎不可能……三遍后才有资格出去参加解读论战。
  不同的声音也在陆续出现,清华大学教授尹鸿针对周黎明老师关于《信条》的微博评论这样写道:看电影,看得怀疑自己的智商,也许未必是件好事。
  影片的复杂叙事线很快激起了网友和很多自媒体的解读兴趣,一家自媒体的作者在看了9遍《信条》后,出了一期将近1小时的视频,即便如此,该视频依然有不少点没有交代清楚。
  这种智力上的激荡很快将观众分为了两个阵营:看懂和看不懂。一位网友在第13次看了《信条》后赞叹道:一次比一次圆满,感谢诺兰奉献了这部电影。而另一个阵营中,一位坦承自己看得稀里糊涂的观众则说:“电影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埋再多的所谓暗叙事、玩再多的结构与技巧,也依旧不好看。”
  而对于所谓的“烧脑”,网友也提出质疑,认为“烧脑”是不讲人话的表达方式,诺兰实际上是借“烧脑”掩饰这部电影故事和人物的缺陷。
  但是即便影片的评论分化严重,但能引起这么大的争论,也是值得一看的影片,同时也依然不影响《信条》对于电影文化不同领域层面表达方式的积极探索。
  影片正在全球热映,目前国内票房已经破1亿元,国际票房更有在本周就能突破1亿美元的趋势。媒体对于影片也是赞誉有加,但是《信条》对比诺兰导演以前的电影,可能还没有那么优秀。国外媒体影院评分的观众评分打出了B级别的分数。而诺兰口碑最好的电影则是《蝙蝠侠》三部曲,全部是A。按照《信条》这部电影的后期口碑走向和上映天数来看,这部电影的评分后期有可能还会下跌,不仅TOP250进不去,甚至有可能跌破7.5,代替《失眠症》的垫底位置。
  这或许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观众的心声,毕竟,普通观众走进电影院,最主要的还是要感受一个动人的故事,而不是在复杂的情节中挑战自己的智商。诺兰之前的作品培养了大批的粉丝,但从《信条》开始,粉丝中开始有了分化的迹象,批评的声音也多了起来。对于诺兰来说,《信条》除了是他做导演以来拍摄过的最复杂的影片,也有可能是他导演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但作为电影文化,诺兰的创新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赵海梅)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