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中国古代的“硬核”环保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国君鲁宣公,他手下有一个大臣叫里革。夏天正值鱼类繁殖的时候,鲁宣公却到水潭里下网捕鱼。里革看到以后,割破了鲁宣公的渔网,并且向他解释道,鱼类繁殖的时候,不能捕小鱼,砍伐树木的时候,也不能砍新枝,这都是为了万物繁衍不息。专门掌管渔猎的官员,平时也是这么要求国人的,您也应该这样。鲁宣公听了以后感慨道,我犯了错,还有人纠正我,真是太好了,这本身也是一张网啊!这便是“断罟匡君”的故事,“罟”是渔网的意思,“匡”是纠正的意思。
  里革对鲁宣公的规劝,蕴含着生态环境保护的大道理。在中国古代,人们对环境保护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且采取了很多措施保护环境。
  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指出,必须要保护好山林,才能保证衣食之源。孟子也说“斧金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也就是说一定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和树木的生长规律来砍伐树木。唐代韩愈认为,人们开垦田地、兴修水利等生产活动,破坏了自然环境,应该节制生育,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历代统治者从机构和官员设置、法律制度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据记载,殷商时期的法律规定不准人们把垃圾随便倒在街道上,如果被抓住了就要砍断丢弃垃圾者的手。周朝建立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其中有不少官员是跟环境保护相关的,比如掌管山林的官员叫做山虞,要求民众在规定的时间砍伐树木,冬天砍伐山南侧的树木,夏天再砍伐山北侧的树木。掌管田猎场的官员叫迹人,不让民众猎取幼兽和鸟卵。
  除了在机构和官员设置、法律制度等方面做的尝试,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动物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的场所。
  历代的皇帝和封王都喜欢划很大一片山林设立苑囿,不但可以作为自己田猎和悠闲的场所,而且也可以收藏和保护各类稀有的动植物。比如秦汉时期的上林苑,不但移植栽培了海内外的奇花异木,而且豢养了大量珍禽异兽。
  清朝末年建立的万牲园,是最早面向公众开放的动物园,这里也曾被作为农事试验场,民国后还曾经在此建立北平研究院,下设动物、植物、生物三所,开展科学研究,这个万牲园也就是今天北京动物园的前身。

(付 雷)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