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记者从延安市举行的“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系列发布会第三场(安塞专场)了解到,安塞五年来全区在册建档立卡人口4655户、13688人,已稳定脱贫4124户、12621人,5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9.2%下降到2019年底的0.67%。2017年以来,安塞连续3年在全省脱贫攻坚考核中评为“综合评价好的县区”。
发布会上安塞区委书记任高飞介绍,安塞区压紧夯实区、镇、村“三级组织”“三级书记”抓脱贫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建立区级领导包镇街、部门包村,工作队到村、党员干部到户、第一书记到岗的“两包三到”帮扶机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脱贫攻坚考核权重由10%提高到35%。选派117名科级后备干部担任117个村第一书记、256名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员,2948名干部(其中60%为党员干部)帮扶4655户贫困群众,整合各级、各行、各业帮扶资源,构建产业、行业、专项和社会“四位一体”扶贫格局,缩小贫富差距、缩短城乡差距目标。
安塞区全面落实“对象识别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要求,扎实落地“八个一批”精准措施,确保实现全面脱贫、高质量脱贫。
安塞区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公共服务管理机制,系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五年来,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8.7亿元,实施通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巩固提升、电网升级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四大基础设施工程”,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04个、687公里,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镇街通三级以上等级公路;新建改造安全饮水工程295处,实现水质水量达标全覆盖,创新推行农村饮水工程“量化赋权”改革,116个村成立农村供水协会,千人以上集中供水水费收缴率达到95%以上;全区户户通电、村村通动力电均达到100%,移动信号和镇街4G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通过集体经济留成、上级资金争取、互助资金支持,组建56家村级公共服务管理公司,管理运营农村安全饮水、污水、垃圾和电力、道路设施。
安塞区大力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围绕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一村一企、一套机制“四个一”目标,也就是:一个村一个人居环境规划,一个村至少一项主导产业,一个村至少一个集体经济组织、规模不低于200万元,一个村有一套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按照“支部引领、企业带动、合作经营、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思路,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和党支部书记发展集体经济工作成效考核,推行支部书记既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又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办人工作制度;积极探索推行“飞地模式”,大力发展设施种植等实体经济,建立“贫困户+合作社+企业”收益链接机制,将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截至目前,55个贫困村集体全部建成40kw村级光伏电站、兴办2项以上生产经营项目,117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总收入达4200万元,资产总量达3.06亿元,较2017年增长2.2倍。预计到2020年底,117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同步推进干部作风和文明乡风建设,凝聚干群攻坚合力。围绕“扶贫帮困党员做、脱贫成效群众说”,坚决纠正和治理农村基层存在的歪风乱象,切实加强文明乡风建设。
安塞区按照“产业扶长远、就业帮眼下”的思路,扎实推动长短产业结合,大力实施“中长期产业全面覆盖到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长短结合产业全面覆盖到户”“每户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三项工程”。“文旅融合”筑起文化脱贫小康路。充分利用安塞腰鼓、剪纸、民歌、民间绘画和曲艺“五张文化名片”资源,“飞地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全覆盖,“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早谋划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培育产业、创造就业的稳定增收机制,各行业、各领域的带贫益贫帮扶长效机制,集体经济培育、收益分配长效机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长效运营、管护机制,帮扶力量的长效建设、管理、考核、激励机制,着力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安塞区截至2019年底,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36元,产业收入占47%、务工收入占38%、转移性收入占15%;其中,贫困群众人均收入达到8700元,较2014年提高2.7倍,产业收入占比超过60%。预计到2020年底,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3700元,贫困群众人均收入将超过1万元。
(本报记者 高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