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服务在身边
小蚕“火”里养 大蚕“风”里长
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石泉县池河镇科学普及与创新发展试验区纪实

这是位于石泉县池河镇的汉鎏金铜蚕出土处。

  编者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服务统筹发挥科协系统的人才资源优势和文明办的组织协调优势,推进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强化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的社会动员机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近年来,陕西省积极探索建设覆盖国家级科技园区、地级市、副地级市、县、乡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科学普及与创新发展试验区体系,以科技志愿服务为支点,在科学素质提升、科学传播、科学普及和创新发展建设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本版从今日起,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服务在身边”专栏,刊登试验区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丰富公众精神文明生活,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

  “镇绕河水南依山,一颗珍珠嵌谷川。自从金蚕问世后,名扬全球人世间。”
  一只只天虫,如同天上的星星,密密麻麻的蚕,化茧成蝶,吐出了神话,编织了彩虹,妆扮了人间。走进安康市石泉县金蚕小镇池河镇,一片片绿油油的山峦将这里点缀成了波澜壮阔的画卷,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近几年,池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15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科技志愿服务在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推广技术、促进生产、增加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2019年,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40元,增速高于全县3.4%,全市38%。
  产业找对头 小康有奔头
  男采桑,女养蚕,二十八天见现钱。
  勤喂猪,巧养蚕,二十八天见现钱。
  池河镇明星村,在陕西省的“蚕桑圈”都算是一个“明星”。为加快蚕桑产业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四个转变,明星村紧紧依托大阳蚕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蚕桑效益倍增户和养蚕专业户的示范带动作用,狠抓桑园基地建设和园室配套建设,加快桑园流转和推行集约经营,引导蚕农转变思想观念,采取资本合作、资金合作和分工分业的方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建园,为蚕桑产业增收增效渠道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一幢幢造型别致、古朴典雅的明清风格特色民居格外显眼,与苍翠叠至的万亩桑海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让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田园画卷。
  为提高经济效益,转变发展理念,池河镇以政治建园为引领,以文化旅游为载体,以科技助力为抓手,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脱贫攻坚任务,以助农致富为己任,结合实际想办法,围绕脱贫出点子,积极探索复合经营模式,大力推广桑园套种,发展桑园养鸡,培育桑海农家乐,开发乡村旅游,先后探索推行了“猪—沼—桑”“桑—畜—菜”等模式,实现了绿色发展。据统计,截止2019年年底,池河镇有桑园7000余亩,年养蚕1.3万张,产茧550余吨,仅养蚕一项,每年可为农民增收2800万元。
  挖掘蚕桑文化 接续丝路情缘
  “请大家看,这就是鎏金铜蚕模型……”在石泉县蚕桑博物馆内,来自外地的游客们认真听着蚕桑历史讲解。每逢节假日,众多游客来这里探寻金蚕出土的故事、感受蚕桑文化的悠久历史、体验乡村蚕桑旅游的魅力。
  日转星移,岁月递嬗,鬼谷子文化、蚕桑文化与汉水文化、移民文化在池河镇沉淀积累,交相辉映。如今,池河镇也仍然延续着传统的蚕桑民俗活动,保留着开蚕门、祭蚕神等风俗。
  2019年以来,池河镇为挖掘“鎏金铜蚕·丝路之源”文化底蕴,结合中国金蚕小镇建设,大力探索“产业+文化+科普+旅游”发展模式,在产业链中融入科普元素,着力培育金蚕小镇“蚕桑特色产业+休闲康养旅游”产业体系。按照总体规划,池河镇加快七大功能分区建设,探索一产二产三产“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模式,着力将金蚕小镇打造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镇、国家文化旅游名镇、国家特色小镇。
  线上线下融合 培训遍地开花
  “咱们都养了很多年蚕,都知道修枝、翻土、打药。但是修枝标准是什么?翻多深的土?打什么药?”池河镇的“农民夜校”又开课了,下雨的天气也挡不住村民学习的热情,大家齐聚一堂,共同学习扶贫惠民政策,谈变化、讲感受、话收获。
  针对贫困户文化水平普遍低、自然条件比较差、技术指导比较缺、风险能力承担弱等现状,池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入调研,全面分析,确诊“病因”,对“症”下药,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把产业扶贫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养蚕专业技术培训这个“根”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践所和实践站统筹和动员社会各类科技资源,通过农民夜校远程教育、广播室、微信群、综合科技宣教服务平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党的科学理论、方针政策、法律知识、科技常识、农村产业实用新技术,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围绕蚕桑生产、桑园管理、生猪养殖、中药材种植等开展科技培训100余场次,培育了石泉蚕丝、石泉黑猪、顺风香李良田大米等一批优质产品。小蚕共育、多批次养蚕、省力化蚕台、自动上簇4项养蚕新技术在全镇全面推广,养蚕户均增收5000元。
  如今,池河镇成了群众身边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脱贫致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服务基地,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发展,助推了乡村振兴,更加致力于打通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杨海琴)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