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考试季,学生都会深刻领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硬核道理。临阵磨枪、熬夜刷题、考试焦虑都成了学生考前的“家常便饭”。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日常复习,才能避免考前慌乱呢?人类的大脑不是复印机,大部分人都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学过的东西会被慢慢遗忘。因此,要想进行高效的日常复习,必须了解大脑学习的规律,理解大脑记忆和遗忘的基本规律。
何时复习“性价比”最高呢? 当我们洞悉了大脑遗忘的规律,就能够更加合理地、科学地安排复习的时机。复习的时机要恰到好处,如果我们学过的东西全部都记着,就没有必要复习。相反,如果我们学过的东西已全部遗忘,再复习就似乎为时已晚。
复习的理想时间点是我们学过的东西快要遗忘的时候。这就需要时不时地回忆、评估和反思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状态,并进行感知和监控评估。心理学上把这种对自身认知状态的认知称为元认知。需要提醒的是,“性价比”最高的复习时间,一方面是针对已掌握知识而言的,另一方面是从记忆节省的角度来探讨的。如果涉及初学的知识或者不太熟悉的知识,复习时间的选择往往没有这么简单。
何种复习方法最合理呢? 复习不仅涉及时间的选择,还涉及方法的选择。以背一首唐诗为例,我们可以一口气背10遍,也可以先背5遍,休息一会儿,再背5遍。这两种方式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从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视角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前一种方法叫集中学习,后一种方法叫分散学习或间隔学习。当人们主观评价这两种方法孰优孰劣时,往往认为集中学习效率更高,很多人在日常学习中也更习惯于使用集中学习的方法,科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集中偏见”。大量研究发现,相比于集中学习,分散学习效果往往更好。分散学习具有跨人群、跨年龄、跨材料、跨难度、跨情境的稳定性和普遍性。
分散学习过程中的“时间间隔”会优化学习,提升记忆的质量。那么,是不是越分散、时间间隔越长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者发现,分散学习存在“最优间隔”。在没有达到最优间隔时长的情况下,随着时间间隔的延长,学习成绩也会稳定提升。但是,超过了最优间隔时长以后,随着时间间隔的延长,学习成绩则会下降。复习的最优时间依赖于初学与考试的时间间隔。心理学与脑科学研究发现,初学与考试的时间间隔越长,那么比较长的复习间隔有助于优化复习的效果;相反,如果初学与考试的时间间隔越短,则较短的复习间隔有助于优化复习的效果。
(王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