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陕西以创新发展实现“追赶超越”必须高度重视科普能力的提高,重视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科普资源是科普工作的基础,是提升科普能力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科普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真正服务于公众并见到实效,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陕西科普事业发展中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工作。
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涵义 科普资源是指在科普事业发展中所用到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内容资源及活动资源等。科普资源属于公共产品,在我国长期由政府建设和开发,因而分散在不同的系统和部门。为了解决科普资源协同性差的问题,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提出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2008年6月,中国科协制订了《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方案》,提出动员科协系统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科普资源的开发、集成和服务工作,搭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但是,目前对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从科普资源的供给者、生产者角度出发,忽视了作为使用者的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强调了自上而下集中推进政府内部的科普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共享,忽视了利用社会资源开发建设科普资源的问题。
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为我们界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内涵提供了理论依据。科普活动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过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需要从提供者和使用者两个角度进行界定,遵循开放协同、普惠共享的理念与原则。科普资源共建就是要建立多元提供模式,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公共组织、非营利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联合协作格局,解决供给不足、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协同性差等问题;科普资源共享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科普理念,重视公众的广泛参与,实现科普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以解决供给不平衡、供需不对等的问题。
二、陕西科普资源发展现状及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举措 近年来,陕西科普能力提升较快,2017年科普能力发展指数由第16位跃升至全国前十强。陕西科普资源发展呈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科普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17年科普经费筹集额最高达到42108万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二是形成了稳定的科普队伍,科普人员结构优化明显。三是不断加大对科普场馆建设的投入。全省科普场馆基建支出由2010年的1988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7843万元,科普场馆由37个增加到58个。四是科普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公众参与科技活动周、科普专题活动、科普讲座、科普竞赛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五是科普传播能力增强。传统的科普形式如科普图书、科普期刊、科普类节目、科技类报纸等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科普网站、科普微博、科普公众号等新型传播媒介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陕西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措施包括:在科普资源共建方面,一是多部门协同推动科普工作,开展科技馆联合行动、社区科普联合行动、校园科普联合行动;二是成立陕西省科技馆教育联盟,建立覆盖省内各科普场馆、科研院所和科普基地的交流平台,整合科普资源;三是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建立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四是培育和发展科普旅游,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杨凌农林博览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陕西天文台等已成为重要的科普旅游资源。
在科普资源共享方面,重视青少年、贫困地区居民以及社区居民的科普工作。一是举办科普使者走进校园活动,为中小学定制科普公益课堂。二是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实现农技协组织服务在贫困县全覆盖,举办“迎新春,科普赶集”活动,支持贫困村建设“科普中国乡村e站”,通过“陕西科普”微信公众号、陕西科普网等平台,助力精准扶贫。三是推动社区科普建设。建立社区科普大学,让高端人才、技术专家成为社区科普志愿者;推动科普新媒体进社区,推广使用科普中国APP、科普中国e站、科普微信公众号、西安科普网等。
三、陕西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普经费筹资来源单一,缺少社会资源的投入陕西科普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捐赠经费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以2018年为例,陕西省科普经费筹集额为40610亿元,政府拨款占81%,社会捐赠仅占0.8%。再以科技活动筹集额为例,2018年政府拨款占81%,而企业赞助仅占5%。科普投入虽然每年在增加,但人均科普专项经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普经费筹集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
2、科普场馆难于统筹发展,民营科普场馆发展受限目前科普场馆以公益类事业单位为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条块关系,纵向上隶属省级、地市级和县级政府等,横向上又隶属不同的部门。受制于行政区划和层级制的制约,很难真正实现资源自由流动和配置的市场化、社会化。民营科普场馆数量较少,由于缺乏政府支持性政策,民间慈善意识和捐赠意识不强,很难获得合法性资源,也难以获得民众的认同。并且这两类不同产权主体的科普场馆之间难以共建和协同发展。
3、科普人力资源构成不合理,志愿者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近年来,陕西科普专职人员相对稳定,但科普创作人员数量较少,2018年科普创作人员人数比2017年还有所下降。科普志愿者人员数量波动很大,近两年呈现下降趋势。2018年全年累计在科协、共青团等组织注册登记的科普志愿者21532人,志愿者人数只有2015年的一半。并且,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8年,江苏和浙江的注册志愿者人数分别是陕西的4.7倍和5.6倍。
4、科普供给无法有效满足科普需求,公众参与度不高科普场馆建设滞后,科普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公众参与式科普活动较少,科普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不能充分满足公众的实际科普需求。从场馆的参观人次、活动竞赛的举办等方面看,陕西省科普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公众参与程度不高。陕西借助科教资源优势,着力推进科研机构、高校的科普资源向社会开放工作,2018年开放单位已达到655个,但是参观人数却比2016年减少了1/3。同年,江苏开放的科研教学单位的参观人数是陕西的2.58倍。
5、科普资源区域分布差距大,不能满足科普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陕西科普资源的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关中地区高于陕北、陕南地区,并且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显著。陕西科普场馆和科普人员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基层和农村地区的科普资源普遍缺乏。根据2015年数据,70%的科普人员分布在区县级部门。2018年,陕西农村科普人员的数量比2017年还有所下降。科普资源区域不平衡发展,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协同发展,不能满足科普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四、促进陕西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建议 针对陕西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科技团体、基金会和企业等合作,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供给模式。
1、构建多元筹资模式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保证政府对于科普经费的稳定投入,特别要重视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财政支持,实现科普服务的普惠性和均等化。二是科普场馆建设上可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支持企业开展科普服务工作。三是支持发展科普公益基金会,在社会上形成慈善捐赠文化,争取公众对科普事业的支持。
2、建立科普场馆公益产权制度改革公益类科普场馆的产权制度,建立公益产权制度,支持民营科普场馆的建设。通过产权的转变及建立起产权流动的机制,有利于科普资源的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合作协同关系。建立公益产权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公益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监督,并且构建包括政府监督、民间组织监督、捐款者与公众的监督以及媒体监督等多种形式的社会监督体系。
3、吸引公民广泛参与科普活动一是设立公开论坛,开展参与式科普活动,形成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科学家与公众双向交流机制。二是面向学校、家庭、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科普服务,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的科普教育问题。三是发展科普产业,从服务于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的角度引入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理念,针对不同科技文化需求,吸引和培育不同的受众群体。
4、促进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一是建立帮助科学家参与科普活动的常设项目和长效机制,设立专门奖项,奖励对科普资源开发做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二是在重大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科普经费,要求受资助的研究人员必须向公众宣传其研究成果。三是要重视提升科学家参与科普的能力,为研究人员提供科普技能培训。
5、加快科普资源数字化建设一是建立科普网站、科普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及时更新和充实内容,扩展科普服务范围,形成公众广泛参与的有效途径。二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及时掌握公众科学素养和科普能力建设状况,全面了解公众科普需求。三是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AR等技术丰富科普产品和服务内容。四是建立科普资源数据库,将人才资源、场馆资源、传媒资源和科普活动资源数字化,搭建合作平台。
6、建立区域科普资源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战略联盟,形成以科协为主体,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组织协调体系。发挥区域协同创新优势,开展科普资源区域支援建设项目,促进城市间科普教育资源、科普技术、科普人才等要素的流动与协作。同时,还要具有开放合作的眼光,推动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
(西安邮电大学 王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