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凤县武关镇毛坪村茶园飘香,花开正艳,田间特色产业与亮丽的村庄,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山水画。“这是脱贫摘帽后,县委县政府为防止贫困群众致贫返贫,精心提升的农旅融合乡村‘新版本’,确保边缘户和监测户从产业就业中稳固增收。”在乡间小路上,丹凤县农业农村局驻村第一书记段海波说。
像毛坪村一样依托红色元素,打造绿色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乡村,在丹凤县不胜枚举。
脱贫摘帽以来,丹凤县始终把后续帮扶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持续开展排查清零“回头看”,强弱项,补短板,精准施策抓帮扶、精心组织抓推进、精深务实抓保障,脱贫攻坚质量大幅提升。2019年底,全县累计23313户81447人脱贫,8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2%。在全省、全市2019年脱贫攻坚绩效考核中均被评为“优秀”等次;获得2020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致贫返贫怎么办?
党建引领,机制保障,“三色预警”堵漏点 在众多贫困户中,享受政策标准统一,脱贫途径基本一致,但致贫返贫的情况各不相同。巩固脱贫成果,确保群众不致贫不返贫,党建引领显得尤为重要。
“村上5名党员投资领办经济实体,由8名干部入股成立天苓香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食用菌菌种厂,带动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增收。”丹凤县庾岭镇石门塬村支部书记王桂林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今年全村生产菌种500万袋,销售收入1500万元。”
这个“人人都是技术员,户户种植食用菌”的产业村,天麻人均收入过万的村民达70%以上。可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五组非贫困户周章富靠包工程一直走在全村前列,自从检查出尘肺病后,五口之家因失去顶梁柱支撑陷入了生活泥潭。村支部评估公示后上报,为他家申请5人B类低保,同时发挥村办企业的“传帮带”优势,帮助周章富生产菌种10000袋,栽植天麻800窝,年均收入2万余元。
针对边缘户、监测户和风险户,丹凤县出台了《丹凤县防止返贫和致贫动态监测预警处置机制(试行)》办法,对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常住非贫困人口,根据“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家庭劳动力人口数、高中以上在校生人口数、残疾人人口数、家庭人口健康状况、家庭人口劳动技能、重大灾害等情况设定监测指标,对研判确定问题的风险户,按严重程度区分轻重缓急,按红色、橙色、黄色予以分类。
在堵漏点和风险点防控上,丹凤县推行三色动态预警监测处置机制,对纳入预警户的,利用防返贫基金等政策措施及时处置,有效防止了返贫和新增致贫风险。
据介绍,丹凤县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全县累计筹集各类扶贫资金6.89亿元,目前已支出4.2亿元,占总支出61%,为脱贫攻坚提供了资金保障;制定了道路、饮水等11类基础设施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推行易地搬迁“1+7”产业配套等8个方面17项后续帮扶机制,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入住、稳定脱贫;建立健全扶志扶智、“四支队伍”管理等长效机制,推动“四个不摘”要求落细落实,确保群众稳定脱贫。
竹林关镇中厂村兰山组41岁的贫困户刘海军,2019年顺利脱贫。四支队伍在跟踪排查中发现,四口之家夫妻两人残疾,两个孩子正在上学,收入很不稳定。今年初,工作队积极协调为刘海军家申请B类低保,还联系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种植培训,帮助他在信用社办理5万元贴息贷款,支持其将香菇种植规模由7000袋扩大到20000袋,确保刘海军年稳定收入4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丹凤县还启动从严督查问责机制。出台了《丹凤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常态化督查办法》《丹凤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考评问责办法》,成立4个督查督战组常态严督实导,跟踪问效追责,对12个镇(办)148个村和21个重点任务单位,实行督查督导督战全覆盖,共下发整改通知书48份,通报5期。
收入不稳如何帮?
量体裁衣,因户施策,后续帮扶“四不摘” “我去年种的天麻,菌种都是在村上赊的,没有想到丰收了,今年就把2950元欠账给还上了。”庾岭镇石门塬村七组贫困户金孝明说起自己发展产业的经历,向村支部竖起了大拇指。
65岁的金孝明,妻子李长娥患慢性病,儿子找不到合适营生,今年受疫情影响,没有稳定收入使他心慌意乱。村支部书记王桂林掌握情况后,立即与工作队商议,将金孝明的儿子金银安排到村上公益岗位,继续为其赊账提供菌种,鼓励金孝明发展天麻2000窝。
同样心里不踏实的是同村贫困户陈真堂,上有老下有小,八口人张嘴要吃饭,虽然达到脱贫标准,仍然属于家庭有2个及以上大病成员,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虽然高于国家脱贫标准线,但低于5000元的橙、黄预警范围。陈真堂一直担心:四支队伍撤离了,自己靠谁来帮!
根据陈真堂家的实际情况,工作队量体裁衣,把脉开方,在发展产业上进行精准帮扶,支持他进行菌种生产和天麻种植。去年,陈真堂的2000窝天麻卖了6万余元,加上产业奖补和其他惠民政策,年收入超过10万元。
事实证明,丹凤县建立的防返贫机制,正是解剖麻雀的翻版。
按照中省市政策要求,丹凤县认真落实脱贫不摘责任、脱贫不摘政策、脱贫不摘帮扶、脱贫不摘监管的要求,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和致贫现象发生。
“国家政策好得没啥说,有产业补贴、残疾补助,干部还想尽办法来帮扶。”63岁的毛坪村毛坪组贫困户柯贤学说,“好政策还要自己勤劳,我现在干不了活,就看书学习,把技术传授给群众,也是一种贡献。”
三口之家的柯贤学,因股骨头坏死致残失去劳动能力,老伴长期患病,工作队帮他谋划产业,通过请帮工方式发展茶叶5亩,种植天麻、茯苓等中药材,还为其解决护林员公益岗位。“2017年率先脱贫了,这两年加上儿子在深圳打工,年收入超过5万元。去年,我还修了楼门和院墙,院内的假山和凉亭同时建起,这些花都是自己养的。”柯贤学指着雅致的院子,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在精准兑现政策上,丹凤县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各项资助政策,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人辍学;实行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全县贫困人口和边缘户全部参保;全县所有医疗机构均实行“一站式”结算,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比例达到83.2%;实施241户危房提升改造,目前已全部竣工验收入住;加强对选聘1591名生态护林员的管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脱贫监测户、致贫返贫风险户逐户进行分析研判,对符合享受低保政策的农村困难家庭,及时纳入低保保障范围。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增低保4872户9658人,全县农村低保保障8856户21055人,保障率达8.6%。
长效脱贫靠什么?
园区带动,两业增收,小康生活有奔头 丹凤县立足实际,鼓励和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投产,不断提升产业园区、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基地带贫益贫能力。目前,全县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集体经济66个,被评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产业扶贫的“华茂模式”、集体经济发展的“梅庄模式”在全省推广。
在产业谋划上,丹凤县重点扶持食用菌、中药材、核桃、肉鸡、毛驴、艾草、葡萄、猕猴桃八大产业,通过四支队伍和能人带动,把贫困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
县扶贫局局长马玉锋介绍,丹凤县在疫情期间,及时出台了《丹凤县做好疫情防控增加农民收入防返贫政策支持办法》。从产业、就业、金融三个方面制定了27条“硬核”措施,积极应对疫情对产业就业造成的影响,激发农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有效防止因疫返贫。同时,通过网上直播带货、扶贫产品平台销售、扶贫大礼包线上促销、联合对口帮扶单位展销等方式扩大消费扶贫,累计销售农产品1200余万元。
群众脱贫致富,产业是稳固增收的“引擎”,就业是立竿见影的“助推器”。丹凤县还出台保障农民工就业创业“十条措施”,扎实开展“劳务基地带动就业、公共服务机构引导就业、社区工厂扶贫基地吸纳就业、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公益岗位安置就业”等“五送”活动,提供就业岗位5.3万个,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9万人。“点对点”有组织输出47批次2054人,开展线上技能培训7期513人,全县25家社区工厂、扶贫基地全部复产,带动劳动力就业1559人;公益性岗位安置保障贫困群众就业2037人。
庾岭镇太白村是一个非贫困村,2018年9月,村支部在政府拨付110万元、苏陕协作资金支持45万元的扶持下,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新建香菇大棚61个,生产香菇23万袋,同时建设中药材加工厂一个,带动全村群众就近就业60余人。
戏剧性的是,疫情不能外出的太白村贫困户彭征林,今年三月带着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栽培技术,受聘于龙骨岩村山里香种植专业合作社,在50个食用菌大棚基地当起“高管”,生产40万袋平菇,取得收益40余万元。
“每月有4000元固定工资,还能照顾上家里。由于经营效益好,目前已辐射带动花椒沟村、黄平村和蔡川镇庵底村开始发展平菇生产。”彭征林高兴地说,“我家已经实现脱贫,计划三年内在县城买一套房子,也过上城里人的日子。”
曹军鹏是竹林关镇孤山村易地扶贫搬迁的一面镜子。移居后七口人背井离乡,无收入来源,工作队将他家确定为监测户,实行跟踪帮扶,推荐曹军鹏进天然气公司就业,为其妻刘志密安置公益岗,帮助他家在退耕还林地种植药材8亩,并申请将曹军鹏全家纳入C类低保,确保人均纯收入高于5000元。曹军鹏说:“园区务工,家中种养,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
“我们坚持一手抓接续攻坚,一手抓脱贫成果巩固,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突出延链扩规增效发展产业,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步谋划、统筹推进,高质量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丹凤县委书记郑晓燕胸有成竹、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 张 宏 通讯员 靳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