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香菇酱线上销售火爆得很呐,接的订单太多,库房里都没有货物,只给发一半。”9月29日,山阳县板岩镇安门口村陕西诚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宁成方说,“这是县上举行‘源味山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发布暨消费扶贫产销对接会以来,出现的空前断货现象。”
9月27日,山阳县消费扶贫大数据平台正式开通上线。首批8家企业被授权获得“源味山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资质。当天扶贫产品展销、网络直播带货活动掀起高潮。
山阳县委书记张国瑜说:“消费扶贫是解决群众卖难问题,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园区带动,实现农产品产业‘八化’标准,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彻底解决由农产品到商品和品牌化的华丽转身,使农民变现快、有钱赚、能致富。”
牵住一条线,凝心聚力消费扶贫 脱贫攻坚期间,山阳县培育的新兴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头戏,其规模和品质前景可期。在加速小康进程中,如何打通农产品变成商品“最后一公里”,成为一道加分的考题。
今年以来,山阳县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组织动员和鼓励支持县内外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消费扶贫,为实现稳定脱贫、决胜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针对消费扶贫谁来抓、如何推进的新课题,山阳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25个参与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消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还成立了消费扶贫工作专班,由分管县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农业、经贸、扶贫、文旅、供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主任,专班设立业务综合办公室,分别从相关部门抽调6人集中办公。
在具体实施中,山阳县积极贯彻落实中、省、市各级会议及文件精神,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制定了《山阳县健全消费扶贫工作机制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山阳县消费扶贫月活动实施方案》和《关于扎实推进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工作总体目标、工作机制和主要任务,将20项消费扶贫活动进行网格化分解,使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领导小组研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县上领导经常白天下乡调研,晚上开会研究问题,不断探索消费扶贫新思路、新模式。”山阳县电子商务中心主任查涛说,“针对群众增产增收,县委政府组织力量得到全面加强,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牵住一条线,凝心聚力推进消费扶贫。”
明确谁来产、谁来销,是消费扶贫的关键所在。山阳县构建产销稳定衔接机制,经常性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通过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模式,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提高当地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在拓宽销售渠道上,县工会出台相关文件,支持全县干部职工福利的40%部分用于购买扶贫超市的农特产品,广泛动员干部职工参与帮销。在农特产品生产龙头企业和大型生产基地以及生产规模相对较大的村(社区),建立农特产品直销网点,设立农特产品展厅等方式促销。
农业、林业、经贸、文旅、市监、供销、电商等部门根据行业分工,铆足一股劲,抓生产、抓质量、抓营销、抓监管,全力推动消费扶贫走向市场。南宽坪镇甘沟村李业宏说:“我种了50亩高山茶叶,一直靠自产自销,没有品牌效应,现在统一加工销售,直接进入市场柜台。”
记者在山阳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扶贫超市看到,核桃、茶叶、食用菌、挂面、蜂蜜、苞谷酒等系列产品应有尽有,选购的市民络绎不绝。陪同采访的县农业农村局干部李仕宏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县上还在漫川古镇、天竺山、法官秦岭原乡等景区建成扶贫产品专营店3个,在天天乐、客都等超市设立扶贫产品专柜4处,在南京六合区、南京报业集团、中国钢研集团、宁波开元酒店等地,建设山阳特产展销店或销售专柜11个,实现年销售额600多万元。”
产品多头抓,洗去泥土再现“真金” 一直以来,农民群众发展产业单打独斗,缺乏抱团取暖和集约经营理念。因此,生产的农副产品难以变成商品进入市场。用大多数群众的话来说:“没有认证的好东西,就是不值钱!”
在张国瑜看来,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要通过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带动,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深加工上做文章,在创品牌上下真功,在销售上动脑子,将群众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
舞起绿色产业龙头,实现产业现代化水平,是脱贫增收的长期方略。为此,山阳县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市场化、品牌化、项目化、机械化、信息化“八化”推进措施。
山阳县县长袁良善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他要求围绕药、菌、果、畜、茶、蜂等“4+X”特色产业,按照“强药、扩菌、稳果、优畜”和“长抓药果短抓菌,集中规模抓畜禽,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中蜂”的思路,重点在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市场化方面上下功夫,在品牌化、项目化、机械化、信息化上求突破,积极推进产业融合,促进产业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
据山阳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李文介绍,目前以和丰阳光、板岩诚惠公司为龙头,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模式,带动全县10条流域,围绕高品质富硒黑木耳、优质香菇、优质天麻三大产品,建设食药用菌基地和园区100个;以恒瑞、广远、德青源公司为龙头,全力打造高坝、十里蛋鸡产业板块,漫川、板岩、色河生猪产业板块,户家垣、杨地肉牛产业板块,促进畜牧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以金桥、天竺源等23家茶叶企业(合作社)为龙头,采取“部门扶持、镇办规划、村组组织、农户实施、技术干部指导”推进模式,带动全县建设茶叶专业村20个,其中漫川关镇万福村、延坪镇枫树村已获得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认定;以百林花公司和青钰公司为龙头,推广“养中蜂、栽果树、种药材”的模式,在全县发展中蜂养殖重点村100个,培育中蜂养殖示范村5个,发展养蜂专业户5000户。
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群众脱贫增收,山阳县金桥茶叶公司走在前列。公司总经理许红飞告诉记者:“我们在莲花山上种植茶叶1.2万亩,年产商品干茶6吨,加工厂两条30吨清洁生产线,每年代加工茶叶3吨,带动362户1066人通过茶叶脱贫,茶农户均年增收3万元。”
在山阳县高新区,家金商贸有限公司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为“订单”加班加点生产。“核桃仁卖20块钱,加工成核桃露、核桃乳、琥珀桃仁等系列产品,贴上认证标志后,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40%。”该公司副总经理王书毅说,“过去群众卖原核桃,几块钱一斤还卖不出去,原因是没有认证的农产品无法进入市场体系。”
打造“山”字品牌,让农产品洗去泥土再现真金。山阳县严把农产品质量关,把品牌打造作为赢得市场的前提条件,教育引导各经营主体树立“绿色生态”品牌意识,合理定价、明码标价、让“产品”变“商品”,通过“特色产品”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全县申报认定扶贫生产企业21家,产品49个。截止目前,全县农产品累计实现销售11000万元。
特色品牌化,利益链接互惠共赢 在运营和销售保障上,山阳县坚持“政府主导、部门牵头、镇办组织、经营主体参与、零费用服务”的原则,全面保障“扶贫超市”健康持续运营。统一质量标准,要求超市所销售的农特产品由运营企业负责,建立消费扶贫台账,对进入扶贫超市的农特产品严把市场准入关,均加贴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追溯码和扶贫产品字样,让消费者买得满意、用得放心。
随着电商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兴起,山阳县相关部门率先尝到了直播带货的甜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视频带货更是如火如荼。3月份以来,山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昕,副县长金雪华等领导带头开通了抖音、快手账号进行直播,使一大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当地特色农产品为外界所了解,走上了全国各地的餐桌。
“今年4月份,山阳县成功举办了‘商洛山地农产网络直播月’促消费活动。4月29日,在陕货淘宝直播购物节上,金雪华亲自上阵直播,仅仅2个小时,成交6200多单,销售农特产品25.4万元。”查涛对消费扶贫前景看好。
漫川关镇猛柱山村第一书记曹成军说:“村里粉条年产量达2万多斤,通过电商直播已带动6000斤销量,让滞销的粉条有了新的市场销路。”
为了响应国资委“百县百品央字号”暨“小新带货”融媒体扶贫行动,5月13日,山阳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共享直播间开通“核桃专场”直播带货活动。2个小时累计围观人数2027.3万人次,最高同时在线16.3万人,各个平台销售21600多单(包),销售额316.8万元,刷新了山阳“抗疫助农”电商直播带货新纪录。
“我们通过中间的协调,减少了山阳当地农产品进入超市的门槛,减免了相关费用,最终目的是让这些农产品卖出去,为山阳的脱贫攻坚助力。”南京六合区驻山阳对口帮扶联络组组员、山阳县发改局副局长顾平介绍,自去年10月以来,联络组先后协调江苏永辉超市、南京苏果超市等负责人实地考察山阳农特产品项目,帮助当地农特产品进驻南京67家超市,实现销售5000万元,间接带动230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300多元。
据统计,自3月份以来,山阳县先后通过京东、淘宝、快手、抖音(西瓜)等直播平台开展直播活动40多场次,其中集中开展大型抗疫助农直播活动8次,县级领导个人直播活动18次,企业直播活动10次,累计直播带货价值500多万元。全县通过消费扶贫渠道带贫益贫达1万户以上。
“我们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聚力打造‘山’字品牌,促使农产品搭载消费扶贫平台借船出海,让更多的贫困群众从中受益。”张国瑜说。
本报记者 张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