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王成虎:真心拓宽发展路,实心细绘职教图

  王成虎,中共党员,蒲城县职业教育中心校长。这位生于1968年7月的渭北汉子,在教育战线上已默默奉献三十余载。从2005年9月至今他一直奋斗、坚守在蒲城的职业教育阵地,从未缺席。 
  心怀职教未敢忘表率
  王成虎深知,群众对党的印象是从党员身上获得的,作为党员就应当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因此,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他时时牢记党的宗旨,事事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如今,虽然他是一校之长,但他还和以前一样仍然是我们的“后勤部长”和“大管家”。晨起,他在校门口迎接师生;上课,教学楼、实训楼里有他轻轻地脚步;用餐,食堂里是他亲切的询问;课间,校园的角角落落有他深沉的目光;放学,他微笑着目送每一个学生。他的作风,校门口的枫树都曾见证。他的心里,永远装着职教的师生。 
  宁移白首不坠发展志
  听老同事讲,2007年暑假,职教招生形式严峻,他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一个人骑摩托车跑遍全县20多个乡镇,走村入户,说服家长,动员学生报考职教中心,同时骑摩托车到白水、广阳、铜川等外县宣传招生,一个人招生20多名。这种“硬汉”气质,感动了所有同事,大家都说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他可真拼。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年,他正在办公,一感觉到地震他迅速做出反应,和其他教师撤离学生到操场的空旷处,并稳定学生情绪。他还主动缴纳特殊党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一名普通党员的崇高义务。临危不惧,德与位齐,他是表率,是先锋。
  为了职教中心数控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他在时间短、任务重的关键时刻,亲自动手,带领办公室一班人,加班加点,查阅学校大量的有关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项目材料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如期将材料上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数控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他功不可没。他用真心为蒲城职业教育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学生数激增,在资源有限的情况,身为校长的他带领一班领导,精心策划,运筹帷幄。错峰用餐,改善住宿条件,开辟社团基地,组建学校乐团,与时俱进增设电商专业,与企业合作深化专业建设,扶贫扶技,开展多种技能培训,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当地产业发展。
  在校园安全管理上,针对职业教育的学生特点,王成虎提出“强化阵地,细化措施”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形成以政教处为龙头,以班主任、安全宿管人员、学生干部为主要力量的安全德育队伍,发挥学生会、团委自管作用,成立家委会和家长学校。另一方面,学校设立励志班,以德育处为主导,学期初制定详实的德育工作安排,每天上学、放学、课间、吃饭、晚休,形成了一套无缝式管理模式,其中“4个2”管理方式刚一成熟就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并吸引兄弟学校前来学习交流。
  他没有座右铭,他的行动就是无声的语言;他从不说志向,他的心里装着蒲城职业教育的未来。 
  斜风细雨深藏功与名
  在北京参加了“校长培训会”后,他的管理经验更加成熟——着力打造优质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名师带骨干;以活动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这种多轨式办学理念,让蒲城职业教育中心再次成为渭北职业教育的“大哥大”,赢得了同行的赞誉、百姓的口碑。
  近几年,蒲城职教中心的音乐专业学生在职业教育宣传周中出演的节目频频受到县市省的奖励,西点专业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已经趋于成熟,服装、西点、计算机等专业在省技能大赛中也是获奖不断,单招考试更是连年佳绩。
  学校兴,教师兴。教师优,学校优。一所强校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了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定期开展技能比武、听课评课、校级教学能手比赛,教师礼仪培训,“三字一话”大练兵活动,鼓励人人参与,分别从说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创新、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微课等方面进行展示、交流,鼓励专业教师研发校本教材,全面推动教研教改,教学、教研成效明显,硕果累累。2014至2016年,学校先后有一个国家级“十二五”规划立项子课题经结题鉴定获得结题证书,并获课题评选一等奖,五个市级立项课题、四个县级立项课题通过交流评审获得结题证书。2016年,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中陈花萍获得省级一等奖,牛小琴获得市级二等奖。在蒲城县第二届微课大赛中郭小玲获一等奖,闫敏、王杏利、王蕾获二等奖,牛小琴获三等奖;在第九届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评选中,王蕾、张丽、王晓平获一等奖,牛小琴、张引红、闫敏获二等奖,许俊丽、杨改红、张晓燕获三等奖。
  这些成绩只是冰山一角,但却足以反映出学校名师工程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也为学校进入名校行列奠定了人力基础。
  一批一批的学生进入了高校,走上了工作岗位;一名一名的教师得到了发展,有了荣誉的光环。只有他很少亮相,他为别人创造着机会,自己却始终站在幕后。他是领导,更是长者,是学校精神的引路人。
  从一线教师到校长,变得只是岗位和时间,不变的是他那颗为职业教育披肝沥胆的初心。他用真心拓宽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之路,用实心为蒲城的百姓细细绘制着职业发展的蓝图。他不是工程师,他是一名可敬的“匠人”。

(陈花萍 本报记者 王卫洲)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