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望。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张可久的一首“秋雨”赞,充满了诗意和遐想。伴着瑟瑟清凉,秋雨就这样悄然奏响。
“山雨欲来风满楼”。雨前的闷热让人透不过气来,天空越发阴沉,不时夹杂着声声闷雷,一场大雨即到的征兆牵动着教室里学生的思绪——正巧今天的课文《盼》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因为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新雨衣,想立刻穿上在雨中玩耍,可是天不作美,就是不下雨,盼呀盼,终于如愿以偿。
“同学们,小女孩盼呀盼,她盼到雨了吗?”我问。
“盼到了!”嘉豪迫不及待地回答。显然他做了充分的预习,而且特别喜欢这篇充满童趣的课文。“我从第四自然段读到的”,他流利而投入地读起了课文:“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就在此时,仿佛是自然读懂了学生的期盼,一场秋雨应时而降。一张张小脸侧向窗外,一双双眼睛盯着玻璃窗,脖子拔得直直的,凝视着“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景——雨点落在枝头,黄叶簌簌下落;雨点亲吻着玻璃窗,留下了晶莹且滑落的弧线;雨点轻拭着窗台外的小花,小花顽皮地摆头。
此情此景和文中的描写如出一辙——小女孩因为盼到了雨而喜不自胜,学生因为雨的不期而至而焕发出无穷的想象力。
这雨就是绝佳的课程资源啊。文中的雨伴着窗外的雨,引发学生的万千思绪,这雨满足了好奇的童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开启了一场关于雨的小练笔。教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与秋雨形成美妙的共鸣。
阅读只有走进课程,才能在学生心中扎根。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每月班级开展一次读书成果汇报;每学期年级组织一次读书畅谈。在此基础上,学校完善“悦读课程”,把阅读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读书为主线,以活动为平台,融于德育、智育,汇于学习、生活。
学生要读“有字书”,更要读“无字书”。“有字书”指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文本,包括古今中外的优秀少儿图书和杂志;“无字书”指广泛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引领学生关注报纸、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介。
为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学校自主设计了“悦读”特色笔记,这是一本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的成长笔记,如“阅读向导”教学生如何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个性笔记”为学生设计了“阅读小妙招”;“书信往来”“交换空间”为学生提供交往的话题,鼓励与他人分享读书的成果。
一幕幕真实、鲜活、发人深省的课程故事,记录着师生的成长。一次次反思、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更让学生与老师一同成长。
(姚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