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农业农村部宣布,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正式启动,其中包括三年计划培养400万“新农民”。农民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效,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是我国全面科学素质行动中的重中之重,具有关键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涉及人口多、范围广、社会参与度高、影响面大,是一项基础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做好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准备,要久久为功,一以贯之。
当前,我省正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广大农民是主力军,农民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脱贫致富、影响着农村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影响着脱贫成果的巩固与提升。但是我省农村教育基础设备落后,农民整体科学素质程度不高,农民科学素质要与小康社会建设要求还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提升农民科学素质迫在眉睫。如何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打造全方位、立体式、多视角培训教育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网络传媒作用,构建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的教育体系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应该构建农民科学素质“五维”教育体系。具体包括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人才教育体系、科普示范基地教育体系、网络平台教育体系、科技场馆教育体系和高职院校教育体系。
一、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教育体系 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在稳定原有队伍的基础上,遴选一批热爱“三农”工作的专家,充实专家队伍。完善专家服务工作机制和奖惩机制,实现责任制、包干制、挂牌服务制、问责制等制度。鼓励专家放下身段,沉下身子,服务下沉,服务落地,走到田间地头,送教上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田间地头。鼓励专家入股农民合作社,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鼓励不同专家之间形成团队,提高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专家团队技术优势。专家团队下基层一方面开展集中现场培训为主,既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又扩大了农民受益面,另一方面单独辅导,解决存在的个性问题。
二、科普示范基地教育体系 重视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基地建设质量。遴选一批具有典型性、可复制的各类科普示范基地,加大扶持力度。在“特、优、新”上做文章,打造金字招牌,打响基地品牌,扩大基地宣传力度。通过基地建设,引导当地产业发展新技术、新方向,起到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做到科技资源下沉,定期举办各种培训活动,为农民参观、学习提供良好场所。采取技术入股、资金入股、设备入股、土地入股等融资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科普示范基地,通过入股方式,调动了专家和农民的积极性,责任分担、利益共享、实现双赢。发挥示范基地教育、技术宣传、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教育优势,起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的宣传效果。
三、网络平台教育体系 推动智慧农民网络平台建设,整合各种网络资源,通过建立农村e站,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惠农网站、农民网络书屋、微信公众群等通讯媒介,运用云平台、大数据,对推送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和分类及时精准推送。根据农事活动及时推送科普知识。加强基层网络信息员队伍建设,做好网络信息筛选、整理、推送及个性化定制服务,尤其要在个性化定制方面下功夫。开展农民网络课堂建设,筛选、编制和引进一批精品课件,建设开放的网络云课堂,一方面可以与技术人员和其他学员即时进行视频交流、讨论,另一方面,方便农民空闲时间学习、随时学习。为农民全天候学习提供平台,使网络教育成为农民身边24小时的贴身服务专家,发挥网络平台教育及时性、便利性、互动性和信息量大的优势。
四、科技场馆教育体系 充分利用科技场馆资源集中,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引导农民走进科技场馆,增长见识。加强科技场馆建设,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新思想,场馆建设要有前瞻性,体现教育性和科普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农民免费开放,或者优惠开放,吸引农民走进科技场馆,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提供线上科技场馆资源,让农民在田间地头、休息之余随时随地的能够浏览科技场馆。做到服务下沉,在农忙时节,利用流动科技馆、科技大篷车巡展和便携式放映机,走到农村,走到田间地头,走到农民身边,让农民近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从而普及科普知识,培养农民热爱科学的思想,提高农民科学素养。
五、高职院校教育体系 通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计划,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通过系统性学习,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先进知识、先进技术,能从事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探索农村合作社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模式,高职院校制定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培训方式、考核方式等要与农村合作社充分沟通,双方共同讨论,根据受训人员技术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制定“一人一策”、“一批一策”培训方案,采取脱产和半脱产方式,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模式,实行弹性学分制,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针对性和成效,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县域模式、乡镇模式、村组模式和产业模式。
总之,农民科学素质“五维”教育体系要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协同发力。为农业产业稳定、提质增效,农村全面振兴、文明美丽,农民素质提高、生活富裕提供智力支持,在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赵满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