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区苹果映红天,山区核桃结成串,遍地玉米金灿灿……”自2016年以来,宜君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科协主导、各方参与,充分发挥科技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组织和动员全县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宜君县科技工作者并不是很多,大多结合本地产业土生土长。过去,在县科协的组织动员下,都是零散的参与实用技术推广培训。2019年6月,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吸纳“三长”、科技专家、乡土科技人才等加入科技志愿服务队,组建成了300人以上的科普、农业、林业、教育、文化、宣传、法律等志愿服务队。
2019年至今,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招募科技志愿者80余人。县里各类农口学会、农业专家服务站更是联合发力,聘请科技专家46名,根据全县61个贫困村的实际需要,采用“点菜式”“定单式”科技服务,构建起了以苹果、玉米、核桃三大基础产业为主导,以生猪、食用菌、肉兔、中药材四大特色产业为辅,以奶山羊养殖、新能源、旅游业、加工业等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带动了群众持续致富增收。
宜君党参种植历史悠久,品质独特,取得了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宜君县引进宜上丰衍、天士力、本草堂等龙头企业科技人才队伍,举办中药材专题培训和实地指导相结合,大力培养懂中药材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本土科普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种植,辐射带动周围群众,建成了10个千亩以上优质标准化党参、丹参、黄芩、大艾种植基地和标准化育苗基地。目前,共引进和培育中医药相关企业17家,种植中药材7万亩,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48家,实现580户1640名贫困户家门口就业,户均收入增加2000元。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宜君哭泉旱作梯田的七彩地膜玉米,因为近几年,七彩地膜玉米梯田已经成为集科技引领、粮食生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一体的西北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过去没人关注,现在人人关注,这是为何?因为宜君县着力在哭泉旱作梯田推广七彩地膜玉米栽培,通过“科技+旅游”模式,采取科技示范带头人引领、聘请农业专家服务、提升产业生产加工工艺、研究产品销售及产业链整合等方式,大力发展旱作梯田乡村旅游,不断提升玉米品质和单位面积产量、效益。目前,宜君地膜玉米亩产最高达到2100斤,创造了西北山区旱地玉米高产奇迹,成为全国高产玉米示范县、“陕西地膜玉米第一县”。
宜君县还探索出了“宜农股”助推精准脱贫模式,将专项扶贫资金与中省涉农资金整合起来,入股到县文化旅游公司,让懂市场、会经营的科技人才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形成科技引领,产业带动、岗位带动、经营带动的“一股三带”扶贫机制。三年来,文旅公司共计向“宜农股”持股村集体和贫困群众分红753.6万元,通过“宜农股”带动贫困户2081户,占全县贫困户的55%。
科技人才、科技产业一系列的变化,也推动了科普资源均衡配置下沉乡村、社区,再导入企业。宜君县先后申报成功了陕西省核桃试验示范基地农业专家服务站和马塬畔薯类种植及粉条加工农业专家服务站,完成了县科技馆装修改造工程,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科普工作室,成立了128人的农村科普信息员队伍。
“决胜小康奋斗有我”,2018年,宜君县脱贫摘帽,实现了高质量整体脱贫目标。宜君县科技工作者,助力增强“三农”发展内生动力,扎实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科技推动宜君县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张美丽的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蓝图在这片土地徐徐展开。
(于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