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幼儿园里的树木郁郁葱葱,空气中弥漫着馥郁的花香。中(3)班王老师带领十余个孩子在树荫下漫步,共同分享惬意的午后时光。
轩轩弯下身子从草丛里捡起一个果子,好奇道:“咦,这是什么?”几个孩子聚拢议论开来,“是不是谁偷偷带到幼儿园来的……”接着又有孩子在草丛中发现了类似的小果子,“老师,您看!”王老师闻声走来,问道:“这是什么果子,有谁认识吗?”睿睿积极答道:“我知道,这是红叶紫李,我们家小区里有。”“可是,它到底从哪儿来的呢?”老师追问。“树上!”睿睿指向近旁的一株红树,老师和孩子都抬头向那边看去。
孩子们纷纷聚集到李子树下,王老师带领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树的外形,并鼓励他们从旁边的小木屋拿取画板、画纸和绘画材料,把自己的发现画下来,介绍给其他同伴认识。
回到班级后,王老师把孩子的作品张贴出来,几个孩子轮流上台介绍。有孩子问道:“你们说的是同一棵树吗?怎么画的都不一样?”睿睿说:“因为我是在操场上画的,悦悦没和我在一起。”王老师及时点拨道,“你们画画时所在的位置不同,所以同一棵树画出来的样子就不一样,下面我们让刚才没有下楼的小朋友猜猜你是在哪里画画的吧”。孩子们欢呼雀跃,画画的孩子一对一把画纸递给没下楼的孩子,两两结伴去了楼下。孩子们在你猜我说的过程中表现出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完整的表达能力令人惊喜。
再次回班后,意犹未尽的几个孩子聚在一起,讨论着刚刚看到的果子,能不能吃?好不好吃?一边讨论,一边咯咯笑着。王老师走上前:“小馋猫们……要不我们去摘了尝尝?”孩子们异口同声表示赞成。海悦表示树太高了,他们够不到。王老师便号召大家一起来想办法,同时将孩子分为六个组,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发挥创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组讨论的是通过树下的攀爬架爬上去摘果子;第二组的溪溪建议摇树,“男孩子力气大,你们去摇树”,抱抱补充,“要在树下兜一块布,不然果子掉下来就摔坏啦”……第五组讨论的方法竟然是:抱摘,小米提出“让王老师抱着我们去摘,王老师在我们班个子最高”;第六组的浩浩提出:可以垒砌长长的积木,在上面绑上剪刀,这样就可以摘到果子了。
讨论完毕,孩子们来到小农场,一切准备就绪后,摘李子突击队开始行动:第一组爬上攀爬架摘李子的小朋友率先获得了成功;其他三组可没那么幸运,第二组摇啊摇,可大树纹丝不动;第五组请王老师帮忙却还是够不到那诱人的果子;第六组的长剪刀也力犹不及……怎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高?孩子们没有气馁,有的参照同伴的方法去搬梯子;有的请来高个子门卫爷爷,请他抱着自己去采摘……在同伴间的反复观察、学习、实验、调整、合作中,终于获得了成功,他们欢笑着、尖叫着、相互拥抱着,发自内心的快乐。
孩子们擦去额头的汗珠,小心翼翼清洗自己的劳动果实,与同伴一起品尝着、笑着,品尝那果实的芬芳,还分享给帮助过他们的门卫爷爷和其他班级老师,他们的脸上始终挂着甜甜的笑容。相信,在这次摘李子的探索中,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乐趣和成功,更收获了伙伴间、师生间的关爱和幸福。
(龚 敏)